今年3月,太原市小店区东草寨村近30万斤生菜无人问津,严重滞销;2014年11月,清徐县大白菜滞销,20吨菜街头免费送给百姓……太原市蔬菜滞销现象频繁见诸报端。从地头到餐桌这一供销链条中,问题出在了哪儿?太原市相关政府部门会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8月19日,太原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太原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康宝林表示,太原市将探索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同时,完善蔬菜运销“绿色通道”政策,引导大型超市、农产品市场等与产地蔬菜进行对接等。
现状:总量有余供大于求
太原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康宝林介绍说,按照全市420万常驻人口计算,人均每日生产蔬菜0.5公斤,全年需供应蔬菜75.6万吨。从总量看,太原市全年可供应商品菜114万吨,总量有余,供大于求。
从季节性来看,冬春季严重不足,自给率仅为30%左右,需要27万吨左右的外调或储存菜满足市场需求;夏秋季大量外调,期间约有60余万吨蔬菜调往其他省市。
从品种结构看,大路菜产量较大,鲜细菜供应不足,品种结构相对单一,季节性特征明显,难以实现多元化均衡性供应。蔬菜供需结构总体可概括为“总量有余、旺淡不均、有出有进、余缺调剂”。
问题:销售方式单一 信息滞后供求失衡
“现有市场体系无论在市场功能,还是交易方式等方面仍然以沿用传统的‘批发—分销—零售’农产品销售模式为主,流程费用在整个产品费用价格中的占比较高。”太原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专题调研中发现,太原市蔬菜行业营销组织不健全,销售方式原始单一。
同时,缺乏规范的产地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冷链物流设施严重不足,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距现代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较大差距。
“夏秋季节是太原市蔬菜生产的旺季,蔬菜生产总量达100余万吨,特别是6—8月由于大田菜的集中上市,加上周边和外地菜的涌入,约有80余万吨的蔬菜需要销往外地。”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缺少必要的冷冻冷藏设施,一些中间商借机盘剥菜农利益,压低蔬菜收购价格,既伤害了农民利益,市民也没有得到真正实惠。
“信息滞后供求失衡,难以走出蔬菜产品的‘涨跌怪圈’。”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产地分散、供需信息不对称、产销衔接不够,是菜农收益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此外,互联网在农村还没有完全普及,许多菜农在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上跟风现象比较普遍。
另外,调控性指导信息残缺,如“太原市农业信息网”对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信息多,而对新一年度的种植面积、需求预测分析和对一些可能过剩的蔬菜品种发布预警信息几乎是空白。
对策:创新产销模式 注重品牌培育
针对太原市蔬菜市场现状,太原市将制定“菜篮子”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设施蔬菜建设的指导力度,积极推进设施蔬菜工程建设,缓解太原市冬春蔬菜供应短缺的问题。
同时,以规模化发展为重点,改善菜田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夯实老基地,发展壮大新基地。把清徐县集义乡现代高效无公害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太原市重点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全市最大、全省一流的设施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提升蔬菜生产水平和供应能力提供保障。
在畅通蔬菜流通销售渠道方面,将进一步落实完善蔬菜运销的“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流通,积极地引导大型超市、农产品市场等与产地(如蔬菜合作社)进行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畅通市场销售的渠道,努力增加菜农收入。探索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还将制定支持鼓励“菜园子”生产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探索“菜园子”保险机制,推进“菜园子”工程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来源:山西新闻网
欢迎订阅《中国蔬菜》,邮局订阅代号:82-131,订阅热线:183-1116-7860
蔬菜·中国:www.cnveg.com.cn
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