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黄瓜棒孢叶斑病在部分黄瓜主产区发生较为严重。黄瓜棒孢叶斑病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带来了困难。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病症状诊断
黄瓜棒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中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下扩展,而幼龄叶片发病较轻。被害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差异很大,可分为大型斑、小型斑和角状斑3种类型,高温高湿、植株长势旺盛时多产生大型病斑;低温低湿时发病初期的黄瓜新叶上多表现为小型病斑。
将接种黄瓜苗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进行处理,观察其发病症状:不同湿度条件处理可产生不同病斑类型,低湿处理发病症状为,叶片正面为黄色小圆斑,中间灰白色,略凹陷,叶片背面与叶片正面病斑大小相同,也为黄色小圆斑,中间灰白色,病部稍隆起(彩色图版1、2),同时也出现少量受叶脉限制的角状病斑,易与黄瓜霜霉病及角斑病相混淆,发病后期叶片边缘形成半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最后病斑连接成片。
高湿处理发病症状为,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为黄色圆形病斑,背面病斑水渍状,后期呈圆形大斑,中央灰白色,外围褐色,部分病斑呈轮纹状(彩色图版3、4),易与炭疽病相混淆,同时在发病叶片上也可出现小型斑及受叶脉限制的角状病斑。因此,病斑类型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在同一叶片上可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类型的病斑,只是根据湿度条件的不同致使适宜生长的病斑占主导地位。另外,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原菌可侵染黄瓜果实,造成果实开裂、流胶,黏状物呈黄色(彩色图版5)。
症状诊断要点:湿度大时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上着生灰黑色霉状物,而发生细菌性角斑病的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彩色图版6、7)。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枯死,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且均可产生灰褐色霉层,且病健交界明显;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模糊,叶片背面病健交界清晰,生有黑色霉层,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可在叶正面出现少量霉层(彩色图版8、9)。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炭疽病的症状极为相似,病斑周边呈褐色,内侧为白色,病斑呈圆形,周围无棱角,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产生鲑肉色孢子堆。
欢迎订阅《中国蔬菜》,邮局订阅代号:82-131,订阅热线:010-82109550
蔬菜·中国:www.cnveg.com.cn
长按二维码即可直接关注本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