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谁在倒逼农资企业加快升级?
2016-11-07   来源:   

   编者按 

  2016年,在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农资行业没有悲观,而是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旨在超越自我,突破原有圈子,打破原有模式,寻求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生产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和国际话语权。同时,企业借“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国际化步伐。生产、流通企业从农资到农业,电商从农资到农产品,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深感既要立足农资,又要跳出农资方能真正做好农资。企业发展了,行业也才能发展。企业做大做强了,行业也就做大做强了,化肥强国的梦想也才能真正实现。随着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这一梦想离我们也越来越近。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年,是“供给侧改革”这个关键词深入人心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农业乃至农资产业经历调整与挑战的“大考”之年。一方面,农民收入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和生产成本“地板”抬高的双重制约;另一方面,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化肥增值税复征等新政让国内农资从业者感到迷茫:农资企业如何在风雨中求得生存?中国农业又要走向何方? 
  农资的生命来自农业,农业的稳定在于农民。无论农资价格跌宕,无论产业政策变幻,农民的需要就是农资企业的服务和发展方向。小到一种产品,大到战略决策,农资企业的脚步必须与现代农业愿景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保持一致。今天的中国农业呼唤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资、科学节约的精准施肥和从播种到销售的服务模式,这声音既是需求也是红线。有的人将留下来,有的人将退出去,披沙炼金方知谁是英雄。 
  低粮价 催生农资服务升级 
  2016年,国内粮食市场持续疲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大、仓容紧,社会各类市场主体收购谨慎,导致部分粮食主产省出现“卖难”现象。而油菜籽、玉米取消临储政策后,市场价每市斤较上年分别下跌0.9元、0.35元左右,稻谷、小麦价格也随之下跌。 
  低粮价的表象折射出国内粮食交易市场化程度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具体到改革有三个核心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面对国内玉米产业倒挂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同时,相关政策还限制了北方“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要求地区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价格,事关未来,事关民安,更事关农资企业生存。而种植结构调整不只是玉米种植面积简单减少的问题,更关乎到农业产业升级,牵涉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土地流转能否继续、种植大户转型发展以及农资市场随之变化的一系列话题。 
  放眼东北,部分地区适季作物有限,部分地区种植习惯早已形成,短时间内改变种植结构绝非易事。而在改种成功的地区,农资市场格局也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玉米改种大豆,化肥用量下降,企业复合肥销量大幅度减少。而在华北,农民备肥情绪低下,采购高峰往后一推再推。因为粮价低,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很多农民采购低价肥料应付了事,假肥、劣肥的生存空间扩大。小企业频频“跑路”,导致农资企业的资金风险加大。 
  粮价偏低,农资市场低迷,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都面临转型升级,必须适应新变化,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由传统的商品销售向服务输出转变,为农民提供全程解决方案。 
  当下,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正不断代替传统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他们需要农资产品,更需要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更真实的市场信息。正纠结于如何实现服务升级的农资企业或许已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新政策 引导行业转型发展 
  农资市场正在日趋市场化,离开特殊政策,有的企业乘风破浪过得风生水起,有的企业横冲直撞落得头破血流。行业的方向在哪?行业的主流要向何处去?农资企业亟需政策指引。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农业政策、农资产业政策集中发布执行,无疑是在用顶层设计为中国农资产业指出科学发展之路。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6〕2号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6月,《农田水利条例》正式公布,规定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并明确农田灌溉用水应当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有偿使用、计量收费,通过市场机制和水价政策促进农业节水。《条例》还提出在灌区范围内实行计划用水,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监测,防止农业面源污染,鼓励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措施。 
  土是农业之本,水是农业之基。今天的中国农业,“水”和“肥”是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两个热点话题。《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剑锋直指科学利用水平较低、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用水领域。行业认为,推进中的农业水价改革势必为水肥一体化相关企业带来重大利好。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农机农艺节水技术,将迅速拉动对节水设备的需求,灌溉设施生产企业发展空间巨大。 
  而在《农田水利条例》发布后,有行业人士提出:国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也是在为节水农业推广开辟通道。“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将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亿亩。如果说灌溉设施是农业的骨骼,水资源是农业的血液,那么化肥、农药无疑是其成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节水农业设施先行,随之而来的则是水溶肥、液体肥乃至原料肥行业的巨大商机。 
  此外,今年5月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关于资源税改革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就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有关事项做出具体安排,针对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逐步扩大征税范围,全面推开从价计征方式,全面清理收费基金,合理确定税率水平,合理设置税收优惠政策的总体部署。“从量”到“从价”的改变或将颠覆农资行业对于现有资源的价值判断和开发利用的具体方式,也势必对农资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内磷肥企业认为,新资源税有望引导国内磷矿资源开发从“采富弃贫”走向科学理性,钾肥企业则表示,资源税改革在短期内为低谷中的行业“松绑”,税费额度取决于市场让企业在调整产品价格时多了一重考量。 
  高成本 倒逼企业苦练内功 
  从政策保护的温室中走出,农资产业需要尽快走向市场化之路,但是目前尚处于转型阶段,新政策的调整已经给行业提出了巨大考验,市场化之路又冒出了一些归属于市场的“突发状况”,风雨间使得一些化肥企业越受挫折越壮大,也使得一些不再适应的企业退出舞台。, 
  从9月21日起,《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正式执行。根据新规定,六轴及六轴以上汽车列车,其车货总质量不得超过49吨;而之前规定六轴及以上车辆总重量不超过55吨。这意味着在车皮净重相同的情况下,运货量将减少6吨。这将变向调涨运费单价,甚至有市场人士测算涨幅可达20%—30%,一般会控制在15%以内。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政策出台后,化肥汽运成本必将上涨,这对于艰难度日的化肥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区域差价越来越小,随着公路运输成本的增加,部分企业或将增加铁路运输和海运的运输量,同时或将促进部分企业跨区并购发展。 
  临近冬季,煤炭涨价。随着我国对于煤炭过剩产能的淘汰和调整,今年下半年冰冷的煤炭产业开始回暖,从今年8月以来,我国煤炭价格实现多连增,涨幅在50—100元/吨,一时之间,煤炭价格来势汹汹,对下游企业影响颇深。目前国内近七成以上的尿素企业以煤为生产原料,而煤炭价格上涨最直接影响的是尿素生产企业。从8月下旬开始,尿素价格总体回升,主要得益于尿素企业开工率低,大概在55%左右,去产能作用开始凸显;另一方面得益于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了尿素的出厂价格。但是煤炭涨价在有些企业眼里是利好,但在有些企业面前却是极大的调整,因为煤炭直接导致企业成本上涨100元/吨,但是市场上普遍涨价也就20元/吨左右,价格上涨并没有和成本形成正比。据统计,今年氮肥制造业上半年亏损4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亏了37亿元,数字惊人。 
  从以上的市场因素来看,虽然看似各种利空,但是也是淘汰落后产能、锻炼企业市场化生存的最佳机会,既然下定决心走出政策温室,就要有一颗勇敢的心面对前方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多波折,波折才是成长路。 
  事实证明,农业现代化呼唤的是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市场机制,只有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贴近农民需求,产业上下游形成合力,不仅企业间要抱团取暖,同时企业也要和农民抱团取暖,生产与市场信息形成快速交互,农业以及涉农产业才能抵御压力,共抗市场风险,这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因此,面对行业新形势,企业需要立足农资,又要跳出农资看待产业发展。引导行业走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改革的根本准绳。政策“软实力”的不断丰满最终仍要依靠企业和行业的实践形成经济上的“硬增长”。舱门已开,能不能借势起飞,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执行效率。可喜的是,农资企业在积极行动,在突破自我,力争实现卓越发展! 
(张涛 徐骞)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1-196335-1.html

标签:化肥 行业资讯 升级 加快 企业

上一篇:标准化:在化肥行业掀起一场品质革命
下一篇:化肥关税调整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