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找准新型肥料发力点
2016-06-03   来源: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和农民用肥习惯的改变,单质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产品复合化、科技化速度加快。新型肥料这一朝阳产业的兴起,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减肥增效的主要举措。新型肥料将使我国化肥产业迎来春天。如何找准其发展方向及策略,又从何处寻找卖点? 

  5月11~12日,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上海化工研究院在安徽蚌埠召开的全国第21届新型肥料技术及新工艺推介研讨会上,加快新型肥料推广与应用成为150多名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 
  行业发展步入新时期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各种缓控释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料、工业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新功能性肥料、土壤改良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相继问世,化肥使用进入了高效、长效、品质、生态、环保的新时期。”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研究员梁华东说。 
  据梁华东介绍,截止到2015年,全国新型肥料企业接近3000家,占到肥料企业的1/4,资产总规模约400亿元,2015年的总产值将近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20%以上,从业人员约5万人。目前,我国新型肥料中具有缓(控)释功能肥料、包膜类肥料年产量约300万吨,脲甲醛类肥料年产量约50万吨,稳定性氮肥中抑制剂类年产量约200万吨,水溶肥年产量约200万吨。 
  安徽科技学院副院长汪建飞认为,我国目前合成氨、尿素产能过剩;磷钾肥的矿产资源严重不足;无机复合肥企业利润微薄;控缓释肥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改善;有机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平均每个企业年生产量仅有2100吨,实实在在的“小儿科”;生物(有机)肥企业300多家,登记产品2058个,真正的生物肥或生物有机肥总产不足150万吨,平均每个企业的年生产量比有机肥还小。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指出,我国新型肥料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95%以上,大型肥料企业占比不足5%。预计2020年新型肥料销售额可能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幅在10%左右。“新型肥料应该有更大的销量,因为种类繁多、市场需求多。” 江苏省农委耕地质量保护站推广研究员黄彬说。 
  加快研发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由于传统化学肥料的滥用,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失衡、污染严重、酸化程度加剧、理化性状变劣、有机质逐年降低。全国耕地中低产田面积已占70%以上,而且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也较为严重。发展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肥料,已经成为我国化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改善土壤环境、实现减肥增效的强有力措施。 
  “不过,当前有些新型肥料仍处于前期预研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距离产业化还有较大差距。市场上鱼龙混杂,某些非法企业以新型肥料为名,炒作概念,误导消费者。此外,也存在着对某些新型肥料品种的功能夸张宣传问题,影响农民正常购肥、用肥行为。作为消费者,应仔细甄别,切忌一味求新、求异,忽视肥料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没有把握的新型肥料应多作咨询,在专家指导下科学使用,或者进行必要的肥效试验后再推广应用。”梁华东说。 
  江苏省农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邵建华认为,肥料利用率低会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经济上的损失、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土壤养分的非均衡化加剧。因此,新型肥料的开发势在必行。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这一行动计划,为我们化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大力开拓有机无机肥、缓释肥、水溶肥、微量元素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市场,对化肥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倒逼机制。”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奕峰说,“这必将促使化肥企业在产品创新、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内部管理上多做文章,加快国内外化肥企业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及资源互补优势企业的整合,提升我国化肥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陈奕峰告诉记者,从去年起,我国农作物肥料平均利用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2020年可以增长至40%。同时大力推进科学施肥,力争到2020年实现机械深施面积占主要作物面积的40%,水肥一体化施肥面积扩展到8000万亩。而实现以上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和液体肥料。 
  理性发展找准方向 
  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于广武认为,一方面要抓“开源”,即增加生产和适量出口,增加化肥有效供应;一方面要抓“节流”,即合理施用,减少损失。“减肥增效”提高利用率,二者不可偏废。 
  “化肥品种向高效化、差异化、功能化等多样化方向发展,而新型肥料应理性发展才是路径。” 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商照聪说。他认为,水溶肥可解决缺水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问题,同时对环境友好,但应合理化配方并降低成本。缓控释肥也应降低成本、环保选材、科学指导。发展土壤调理剂应理性,因为土地是很宝贵的资源,调理剂要有安全性,还要考虑工法。有机无机肥值得提倡发展,但有机质(桔杆、畜禽粪便、食品业废渣、城市废弃物等)的选择和处理一定要慎重。功能性肥料要有控制的发展,不要只关注有益功能而忽略副作用。 
  “专用化、复合化、高效、安全、环保,是新型肥料的主要发展方向。”梁华东说。首先是施用专用化。如一次性施肥技术(轻简施肥)、种肥同播等。其次是功能复合化。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含有农药、激素、除草剂、保水剂等新型肥料在市场上日趋增多。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新型肥料具有多种功效,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再次是高效长效化。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新型肥料的养分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浓度不仅有效地满足作物需要,而且还可提高工作效率。肥料要满足不同作物的不同需要。 
  政企研推齐力联动 
  如何把好的新型肥料尽快推广出去?黄彬总结为“五好联动”,即选好肥料、布好网络、改好配方、定好规范、打好品牌。 
  “伴随着市场的规范和消费群体结构变化以及零增长目标的践行,未来5~8年还可以依靠资源、产能优势和简单粗放的广告挤占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一旦形成大块头的搏杀,那决定命运的就是战略和理念。”商照聪说。他认为,要学会宣传理念,理念滋养受众,概念忽悠受众。销售经营要借力电商,不依赖电商。融入大农业,建立诚信监督传递机制,探索肥料与其它农资、农产品并进的产业机制。实施碉堡式农化服务、南北区分创新营销模式,强强联合。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认为,新型肥料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并加强监管和协调;作为企业要拓展思路、严格管理、抓好经营、把好质量价格与服务关;作为技术层面要力求创新,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农化服务。同时,还要切实重视“两化”融合,信息化、工业化深度结合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农资电商等新型营销模式、行业大数据应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化肥行业“走出去”步伐,构建互利双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不过,梁华东建议:新型肥料研发、生产和推广等机构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探索热情,在研发时期和市场营销时期,都要坚持开拓创新,以农业生产问题为导向,做好技术产品研发及新产品的集成,不断完善和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观点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于广武:实现化肥零增长、减肥增效的目标,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生物有机无机生态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腐殖酸、氨基酸等多功能新型肥料。首先要从改善作物生态环境抓起,提高水质,净化空气,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良种、良法结合。施用优质肥料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元素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修复土壤,增强作物抗逆性,使其产品达到“高产优质,安全环保”。 
  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化肥产品要向高效化、功能化、环保化、生态化发展。高效化就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新生产技术、新肥料产品、新使用方法均值的研究和推广;差异化就是根据作物和土壤特性,按照实际需求,专门研制的差异化肥料;功能化就是营养作物、调理土壤、提高抗性的功能性肥料;环保化就是环保型肥料将是未来肥料的重要方向。 
  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奕峰:中国的化肥产能过剩说明产业集中度还很低,但同时也要看到没有产能的过剩,就没有企业的竞争,没有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未来的新型肥料会形成从生产基地到销售渠道遍布全国的格局,并会产生一些区域性的强势品牌。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消失,要么被整合,要么转型做区域性特殊作物或特种肥料的市场。所以“化肥零增长”必将促使化肥企业在产品创新、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内部管理上多做文章,加快国内外化肥企业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及资源互补优势企业的整合,提升我国化肥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华南农业大学水溶性肥料研究室张承林:农化技术服务成为新型肥料销售的法宝。用户只关心三件事:效果、价格和用法。农化服务是促进新型肥料销售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未来化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规肥料对技术服务的要求比新型肥料低,并且享受了多种优惠政策和补贴 ,进入市场后价格大大低于新型肥料,但这是以牺牲效益、环境、产量和品质为代价的。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1-190008-1.html

标签:化肥 行业资讯 力点 新型

上一篇: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农田水利条例》
下一篇:“土十条”划定农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