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陆续公布春耕肥料市场抽检结果,让人吃惊的是,一批大品牌在黑名单上赫然在目。大品牌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技术、良知和担当,它们在质量上的沦陷和责任上的失守,映射出全行业的浮躁和野蛮。农资从业人员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尤其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
今年全国两会后,“工匠精神”一词不胫而走。如果拿这样的标尺衡量农资行业,很遗憾,在我们的目力范围内,能够赋予这一标签的企业和品牌少之甚少。工匠精神意味着专业能力,也意味着一种态度,那就是真正视品质为生命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而农资行业目前这些都还是稀缺品。
工匠精神首先代表的是专业水准。前不久,有一家企业喊出了挑战进口肥的口号,我们在为此振奋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高端肥料领域和农药行业,中国企业与那些跨国农化巨头还有不小的差距。曾经有人说,任何一家中国农资企业,在营销上可能把国外公司甩了几条街,但在全球看,中国还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化企业。原因不在别的,就在于技术和产品质量上的短板。反观国内,绝大多数农资企业沉溺于各种概念炒作和花样翻新不能自拔,真正重视技术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
华为的成功值得农资行业思考。在业界,华为的低调和内敛众所周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就为全球化的大公司,最核心的根源就在于它源源不断的创新力。有一项统计说,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2400亿元搞研发,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的比例高达45%。华为的今天得益于对工匠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工匠精神表面看是一种专业能力,往深层次探究,其实它更是一种态度。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历次肥料市场抽查,不合格产品暴露出的最大问题集中在养分含量不够,这已经不是能用技术来解释的,它反映的是企业对消费者和市场的态度,折射出企业对应有的责任和道德担当缺乏敬畏。有位业内人士曾经这样分析过,国外肥料企业未必在技术上比国内高出多少,但他们的职业态度却确实胜出许多。举个添加中微量元素的例子,国外公司在这方面毫不含糊,而国内因为缺少标准,加之监管滞后,添加与否和添加量多少,很多情况下是无从知晓。一位企业老总曾感叹,农户都反映国外产品效果好,其实无非别人添加的都是真材实料罢了,而国内的则全凭自律。
一个行业工匠精神的匮乏,其实说明了这个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工业文明,还处在低级竞争的丛林状态。但是,这样的状态迟早是要结束的,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牌、提品质、创品牌。农资行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时候已经来到,我们期待,大品牌大企业尤其要承担起这样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