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盛夏、高铁、由京南行。
车窗外拱出地面没多久的夏玉米苗随着高速行进的列车依次扫过,由北向南一路越拱越高。满眼绿色,生命的气息。
这一切的生意盎然都离不开一种元素——磷。没有磷,窗外的绿色将暗灰无光,满眼的庄稼将矮小苍老,秋后的收获也会稀稀拉拉。这不是文艺抒情,而是严谨的科学,有实验表明:中国绝大部分耕地上连续3~5年不施磷,作物就会严重减产。有专家论断:没有磷,就没有食物!
列车沿途绿色所依赖的磷主要来自南方五省:云南、湖北、贵州、四川和湖南,那里天然富集了全国75%的磷矿资源,盘卧着超过65%的高浓度磷复肥产能。南方富磷,而北方缺磷,于是,每年耕种用肥季节,全国大量运力投入磷肥迁徙中,一袋袋磷复肥沿着铁道线自南向北,一路挥洒至华北、东北的广袤平原,为小麦、玉米、水稻等输送磷的血液。
而今天,记者正循着每年磷肥北上的轨道,反向而行。向南,到磷肥的出生地去探寻磷的秘密。这不是一次随意的寻访,这次寻觅并不轻松,甚至有点沉重。在窗外绿意繁茂的表象背后,支撑这一切的磷资源正面临着一场颇有争议的危机。
年近80岁的磷肥研究专家许秀成老师告诉记者,若以2012年中国磷矿资源量200亿吨为基数,按照2012年的磷矿开采规模和使用方式,约80年后中国的磷矿资源将消耗殆尽。
在中国当前农业生产中,化肥必不可少。业界有一种说法:在最主要的氮、磷、钾三种肥料的生产中,生产氮肥要消耗较多的能源,只要有太阳,能源用之不尽;海水是巨大的钾资源库,只要海水不枯,钾资源也可以久续。但磷矿资源却是亿年内不可再生。磷矿不可再生,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更难以循环利用。目前从废水、污泥、河川入海口可少量回收的磷,不及使用量的十分之一。
此说在业界存疑,但存疑之外更多的是忧心忡忡。在疑与忧之间,记者踏上了这次寻磷之旅,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一线采访。这不是记者一个人在走访,而是由中国化工报社、全国钙镁磷肥技术进步联合体(郑州大学)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联合倡导并组织的一场“中、低品位磷矿和低浓度磷肥产业大调查”。这十多天里,记者将和磷肥行业专家们一起,在湖北、湖南等地的近十个城市间穿梭考察,亲眼看看中国中、低品位磷矿的使用现状,亲耳听听磷肥企业对磷资源前景的看法。
今天的湖北楚地,磷肥企业进军北方市场的雄心和实力不亚于当年霸王项羽的挥师北进,当前磷复肥市场火并洗牌的气氛也不差于秦末的群雄争立。深入楚地,记者也将一睹当地磷复肥企业厉兵秣马的实况,看他们如何倚磷资源优势打赢这场生存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