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小麦施肥新革命 种肥同播免追肥
2014-05-12   来源:   

 中国新型肥料网讯:

       随着玉米种肥同播技术的发展,缓控释肥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种肥同播技术不仅简化了农民的施肥方式,增加了产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小麦施肥方式仍然停留在“基肥+追肥”的传统模式中, 造成大部分养分淋溶、挥发,难以发挥缓控释肥近根释放养分的优势,阻碍了生态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在此矛盾形势下,茂施肥业经过前期多年的探索与试验,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小麦种植新模式——种肥同播”的示范试验,近日,他们带着德州临邑示范田取得的初步成果,在多位行业专家和300多名优秀经销商的共同见证下,在农资品牌成长服务商华文传媒全程策略支持下,正式启动茂施小麦种肥同播项目,打响了茂施全国小麦示范推广战役的序幕。

示范初显成效,获行业肯定

    “既依照测土配方施肥原理,又利用高品质的控释肥料,还采用深施技术,如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冬小麦种肥同播技术,就是以上三项措施的集成,是“良肥+良种+良法”结合一起的科学施肥方法。”在茂施小麦种肥同播项目发布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与肥料技术处处长李荣认为我国受众多因素影响,肥料利用效率一直在较低水上徘徊。而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战略问题,会上,李荣处长提出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肥料利用率,当前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测土配方施肥,二是改进施肥方法,就是要适当进行肥料深施,三是提高肥料品质,就是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肥料。基于此,李荣处长给予小麦实现种肥同播充分肯定。对此, 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李涛表示,种肥同播技术实现了农技和农艺的结合,是测土施肥的关键环节,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拓展和深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种肥同播技术非常适合农村新型的农村经营主体的需要,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现状,是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谁来种地问题的好方法,推广缓控释肥对于减轻面源污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想要突破小麦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是存在技术难题的,李荣处长在考察过小麦种肥同播临邑示范田后,表示从目前示范田的小麦长势看,冬小麦一次性施肥难题基本被茂施肥业突破。据悉,冬小麦生长周期长,对肥水的要求严格,氮磷钾等营养需求复杂。麦田一般多采用中期、后期追肥的方式补充营养,间断式补充营养,肥料使用量难以精确控制,营养挥发、流失严重,难以达到植株生长的同步营养要求。山东茂施公司很早就致力于攻克玉米、水稻和冬小麦等农作物一次性施肥难题,玉米、水稻一次性施肥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茂施控释肥一次性施肥增产效果明显。”作为一直关注高效缓释肥料应用的全国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崔勇,为了研究茂施控释肥料中速效肥料与控释肥料配比的合理性,摸索适合当地的控释氮肥与磷肥、钾肥的合理配方,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玉米上各开展两次茂施控释肥料适宜用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都表现为增产,春玉米平均增产率为5.6%,夏玉米平均增产率达9.7%。

     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茂施钟肥同播的效果凸显。 据了解,2013年5月的实验结果显示,小麦1100斤的产量,比传统肥料至少提高了10%的产量。2013年下半年,他们就在山东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在滨州、德州,聊城、平度,小麦表现突出。

三大技术结合,凸显五大优势

        从本质上讲,“小麦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技术“就是”小麦精准控释肥配方技术“+”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小麦种肥最佳空间耦合技术”三种技术的完美结合,做到三者的结合即是破解小麦种肥同播难题的法宝,也凸显了技术的五大优势。

        据钟成虎总经理介绍,2012年茂施肥业成立了攻关团队,考察了几个种肥同播机械设备企业,研发出小麦垂直分层的种肥同播技术,利用好的种肥同播配套技术,达到一定深度的集中施肥,让肥效更持久更稳定。对此,钟成虎总经理详细解释道,“我们采用的宽幅垂直分层技术,创造性地把肥料施于种子的下面八公分的深度,与种子处于一个垂直面,拉大了以往肥料置于土壤的深度,小麦根系刚好可以把肥料周围进行包围,从而实现了种肥的最佳空间耦合,最大化地发挥肥料的利用率,可满足一次性施肥,减少了两次化肥施入劳动,大大解放了老百姓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茂施控释肥产品本身的控释作用在此也发挥了优势,“产品所含26个氮中控释氮高达16个,相对来说比常规肥对根系更安全。”钟成虎总经理认为控比缓相对重要,他们重点研发的控释肥中,控得玖是控16个氮,控得准是控18氮。在施肥总量与肥料配方上,他们主打的是26-15-8、28-15-8,同时含硼锌缓释微量元素,这两个配方是严格按照小麦对氮的需求规律设置的,26个氮里有10个速效氮、16个控释氮,速效氮占总氮比例的40%左右,主要是满足小麦越冬前对氮的需求。其中,有8个控释氮释放期为60天(国标检测方法,25摄氏度静水),主要满足小麦返青前后对氮的需求;另外8个控释氮释放期是80天,主要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及后期氮的需求,在小麦适宜的温度下持续释放240天,可实现小麦全程一次性施肥免追肥。

      茂施肥业之所以能做到“精准控释”,是因为茂施控释肥采用的是新一代可降解超薄聚氨酯包衣技术,钟成虎总经理表示这种技术能把不同释放期的控释粒子及一定比例的速效氮按照同步营养的方式进行混配,释放曲线呈“S”型,符合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树脂包衣尿素对温度高度敏感,随着地温的上升,养分开始加速释放,又由于种肥距离近,从而实现了比追施肥料更早地返青,克服了硫包衣、硫磺加树脂包衣以及脲甲醛养分释放对温度不敏感的缺陷,从而可以实现返青时不用追肥。

      钟成虎总经理对比传统施肥效果,表示传统播种,易出现大小苗,并小苗无法得到充分光照和空气,最后直接枯黄死亡或成为无效穗小穗等。而用了茂施种肥同播技术的小麦整体地块通风透光,麦苗整体生长均匀,并无大小苗现象;茂施种肥同播技术优化了行距,实现了等行距(26~28厘米)宽行播种,改变了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扩大了小麦单株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茎秆粗壮,通风好,茎秆基部保持鲜绿(后期不易倒伏),麦苗均匀,有效分蘖好、成穗率高;小麦返青快,由于树脂包衣对温度敏感,随着地温上升,能迅速释放养分,可提前返青并促进分蘖,并且分蘖粗壮,均匀,有效分蘖好;茂施肥料集中根部,不烧根,促进根系发达。

技术升级与推广,惠农在即

    在祝贺破解冬小麦一次性施肥难题的同时,李荣处长提出了自己衷心的期望。他希望茂施等肥料生产经销企业和肥料研发机构继续努力探索,开展深入的研究,在确保粮食农作物稳定增产、经济园艺作物提质增效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肥料生产成本和农民投入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希望企业借助涉农媒体,多宣传肥料新技术、新品种,使肥料高新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早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茂施小麦种肥同播技术将从六个方面实现配方与机械的完善。种成虎总经理表示,配方方面除控得玖26-15-8(控16个氮,含硼锌)外,另推出控得准28-15-8,控18个氮,含硼锌;俩控26-15-10,控16个氮4个钾;工厂采购折光率仪,采用高温快速检测的方法,进一步地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控释肥与叶面肥(液体磷钾)套餐结合应用;种肥同播机的改进,提高播种的均匀度,提高个体种子的生长空间。

     为更好的推广种肥同播技术,推动种肥同播技术的发展,茂施肥业还与以成立了以全国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中心种肥同播技术为核心,以华文传媒品牌营销策略为营销支撑,以山东茂施生态肥料有限公司营销团队和经销商为主体的全国性战略合作联盟。茂施肥业总经理钟成虎表示目前他们当务之急就是开发更多的客户,有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之后,他们会陆续在终端召开观摩会、逐步扩大宣传,接下来他们还计划了四场小麦种肥同播的分会,这期间他们将持续关注全国小麦田地的耕作情况,构建全国小麦种肥同播服务网络体系,开展经销商研讨会和培训工作,全面推动、提升小麦种肥同播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效果,确保小麦种肥同播技术在农民体系中的使用效果,保证经销商实现利益的增长,使小麦种肥同播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从而实现共赢发展的目标,推动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1-138132-1.html

标签:化肥 行业资讯 追肥 革命 施肥

上一篇:磷肥:过剩之下集中度增强
下一篇:新标准摘硝基肥“致癌”帽 关键在科学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