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4日凌晨,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正式出台,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美联储“印钞机”再次加足马力,将对我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何去何从?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
“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升,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表示。
专家指出,QE3的推出,将使得全球美元流动性更加充裕,随之可能带来美元贬值和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大宗商品炒作,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像中国这样大宗商品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无疑将首当其冲。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0%,涨幅
重新回到“2时代”。目前各界普遍预计,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几个月,CPI还有很强的上扬压力。而QE3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使得国内通胀隐忧更加强烈。
“值得警惕的是,此前的QE1和QE2已经证明,美联储投放的大量货币,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新兴经济体,导致新兴经济体热钱泛滥,并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提出。
郭田勇表示,对我国带来的通胀压力令人担忧,但QE3能否有效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从而拉动对我国出口需求则依然有待观察。
“如果QE3能改善美国增长前景,会有助于我国出口环境向好转变。但在QE2效果已经明显递减的情况下,新举措效应必然大打折扣。”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全球资本市场带来利好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强调美联储“不看到经济上涨不会罢
手”的决心,并表示美联储的决定不受大选政治的左右,完全出于促进美国经济的目的。美联储于9月13日会议上推出了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每月新增购买400亿美元的机构MBS400,资产购买会一直持续,直到美国就业市场出现实质性改善。未来每次议息会议都会评估经济形势并决定是否继续购买机构MBS。美联储还会继续将从机构债券和机构MBS获得的本金还款用于再投资。在年底前,以上措施每月合计将使联储增加持有850亿美元的长期证券。FOMC(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还将超低水平的利率指引延长至2015年中。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对新增机构MBS的购买和本金再投资将有助于持续改善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的融资环境,促进地产市场的复苏。联储增持长期证券根本目的是压低长期利率,从而为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提供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刺激企业对于设备的投资。
多数机构则判断,QE3推出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一定的利好,包括A股市场。对于发达市场,由于欧美联手救市,直接稳定了金融市场,欧洲市场有望在低估值的情况下出现一轮较大幅度的反弹。但同时会助推美国经济的通胀水平,也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货币发行竞赛,导致全球货币贬值。对于黄金和大宗商品则构成利好刺激。“美国市场已经处于较好的状态,QE3的推出将对美国经济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房地产、金融等板块将直接受益。”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QE3或助美国房市加速复苏。“从QE1、QE2启动后的历史表现来看,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启动后REITs的市场反弹均高于标普500所代表的市场平均收益。彭博数据显示,自2009年3月18日QE1启动后,MSCI美国REIT指数一个月内上涨19.04%,三个月上涨18.4%,六个月上涨68.53%。比同期标普指数分别高出9.38、2.08、32.38个百分点。”鹏华美国房产基金经理裘韬指出。
目前,美国整体房价已经体现出触底反弹的势态,这会使进一步的宽松刺激政策显得更为有效。美国房产分析师麦克布莱德就预计,QE3将在房地产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加速其复苏。布什维进一步指出,相对于QE1和QE2,QE3将把更多目光投向房贷,规模预计在2000亿至3000亿美元。
货币政策调整难度加大
各项经济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未能实现筑底回升,各界对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寄予厚望。专家表示,QE3的推出,无疑加大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央行对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将更加谨慎。
“QE3的推出,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出了新的难题。”郭田勇表示,目前我国经济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甚至需要进一步放松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没有办法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来对冲QE3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影响。
专家指出,央行本来就担心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会引发通胀压力,而QE3加剧了这种担忧。
早在8月初,央行就已经对物价反弹压力提出警示,对市场普遍预期的存准率再次下调,央行也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QE3可能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我国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未来通胀调控压力将加大,这就要求我国的货币政策要更加小心谨慎,不能盲目跟进。
张明则提出,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减弱和短期资本流动的逆转,我国月度外汇占款规模也将重新上升,进而降低央行进一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与频繁使用逆回购的必要性。
但专家同时指出,若我国经济增长依然疲软,货币政策进一步适度放松依然是今后几个月的主要方向,但放松的节奏和力度无疑将日趋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