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肥料网:中国城镇化脚步日益加快,城镇化过程中激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对“城镇化”有着自己的看法。“传统城镇化是以低成本、强势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经济模式;是以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模式”。杨团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经济、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大中小城镇合理布局,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必然要经历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和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三个阶段。
杨团还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农村就地现代化,即农民就地市民化,服务就地公共化,生态农业持续化。农村就地现代化还应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无差异,专业农民和兼业农民在生存底线之上有序发展,幸福指数与城市大体持平,其特征还在于生态维持、资源保护、社区服务、文教发展、多种就业、多样收入、农民共富、集体发声、城乡平等、互补共荣,超越工业社会现代化的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追求后工业时代人与地球和谐共处。
在杨团看来,农村就地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据了解,过去30年,中国有5亿人迁入城市,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口总和。到2030年,预计还有3亿人将放弃农耕进入城市生活,到那时,中国城市人口将占到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中国将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在零星区域拥有巨额财富以及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但城市里充斥着庞大的贫民窟,在固化的社会分化中腐朽。”
自1980年以来,城区面积增加了3倍多,城市人口仅增长120%,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城市化 。杨团说,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2.2亿农民工中,有1.31亿人渴望成为城镇永久居民。如果这么多人真的在城市里定居下来,那么中国的命运在更大程度上将受他们的购买力、而非劳动力影响。无序扩张的城市吸引到足够市民后,它们提供的生活质量将是低下的,这将促成一个分裂的社会和无法兑现承诺的经济体。
“中国传统城市发展有三大动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区域一体化下周边借势与融合。”杨团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需要找到城市发展的长期动力和城市发展的核心能力。
农村就地现代化需要政策创新、组织创新与城市的全要素对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村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杨团表示,区域创新优势应是不同区域不同特色,核心要素转换为人文特色、生产性和生活写性服务业、各类群体聚集圈等软性指标。
“农村就地现代化是生态农村、可持续农业和小农户的三农就地现代化,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杨团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