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国氮肥行业面临着原料煤品种单一、价格高,动力供应紧张,化肥限价销售等重重压力,而过去一直以提高产量为主、采取滚动式发展的中小氮肥企业更是面临生死考验。在产能过剩时代,国内氮肥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中小氮肥企业今后怎么办?
“现在正是调整原料结构,选择适宜技术方案摆脱资源、能源制约的好机会。过去产品短缺时,如果企业进行改造,只要影响产量,国家就不允许,企业也不敢干。现在产量过剩,给企业改造留出了空间和时间,这就是机遇!”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原副理事长王文善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氮肥企业的产品方案不应限于氮肥,可利用合成气(CO+H2)选择生产其他合适的产品。
现状诊断:
新老并存技术跨度大
长期以来,国家对氮肥的迫切需要使提高氮肥产量成为氮肥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小氮肥厂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扩能改造,有的在老装置旁按原样另建一套,有的对老装置进行所谓填平补齐,很少有企业对老装置进行系统的改造。王文善指出,这种滚动式发展模式造成了中小氮肥企业目前的现状:同一个企业新、老技术并存,技术跨度很大;由于并非系统改造而多是填平补齐,造成各环节不平衡,即“大肚”和“瓶颈”共存。
原料结构问题突出 王文善介绍说,目前中小氮肥绝大部分是以无烟块煤为原料采用常压固定层造气。我国无烟煤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以山西晋城为最多,导致离煤源近的工厂效益尚可,但多数离煤源地较远的工厂受运力、运费的影响效益较差,而且从发展趋势看,其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另外,常压固定层造气效率低、消耗高、有污染、排放量大,与低碳经济相悖。因此,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常压固定层造气迟早要改。
投入不足难有大动作 目前中小氮肥企业虽然也在进行技术改造,但总体投入不足,难有大动作。王文善介绍,以亟待解决的原料结构调整问题为例,因为投资大,煤种适应性广、可就近取材、污染少的加压洁净煤气化技术只有很少的厂家采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有的企业由于投入不足而降低技术标准,结果欲省钱反而多花了钱。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某中型氮肥厂进行“油改煤”原料路线改造,本来最理想的方案是采用加压粉煤气化技术,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结果改成块煤常压造气,块煤需要外地运进,又没有技术优势,仍采用UGI炉,结果装置运行不下去,回过头来又改成恩德炉,UGI炉闲置。如果当时把两次投资的钱加起来一步到位,完全有可能上加压粉煤气化。
解决方案:
统一规划 不局限于氮肥
我国大部分中小氮肥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消耗高、污染重、企业竞争力不强,如不认真进行改造有被淘汰的可能。今后怎么办?王文善指出,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氮肥行业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从产品短缺到产品过剩,给企业改造留出了空间和时间。他为此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建议。
确定规模,统一规划 过去中小氮肥的改造是以提高产量为主,采用滚动式发展的模式,缺乏统一的规划,规模也没有限制。王文善提出,现在氮肥产品总体过剩,不应再无限制地扩产量,企业应确定适当的规模并统一规划。所谓统一规划不只是搞氮肥,其他产品也可在规划之中。企业可根据资金情况统一规划并分步实施,最终按规划完成。
重点调整原料结构 目前中小氮肥的原料以无烟块煤居多,无烟块煤集中在少数地区,近乎垄断,由于产地较集中,运力、运价对距离产地较远的氮肥企业效益影响比较大。另外,目前氮肥企业多采用的无烟块煤常压造气只能生产半水煤气,改变产品结构比较困难。所以,调整原料结构意义重大。
王文善认为,根据我国的资源情况,调整原料结构用油、气都不现实,只能用煤,最好采用企业当地或就近的煤,劣质煤、高硫煤均可,不与别的产业争原料对氮肥企业有利。另外,采用加压洁净煤气化技术生产CO+H2,再以合成气生产其他产品,这种方案比常压固定床造气生产半水煤气要灵活得多。所以,原料结构调整应首选对原料适应性广的粉煤加压洁净煤气化技术。
根据产品选择技术方案 谈到中小氮肥企业的产品方案,王文善认为,氮肥企业的产品方案不应限于氮肥,可利用合成气(CO+H2)选择生产其他合适的产品。
王文善最后指出,若产品方案仍是氮肥,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集成改造现有老装置,即采用廉价原料,减少过程废物,降低消耗,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及节水,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