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上海市科委批准建设的、本市唯一的从事土壤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期为2年,旨在整合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相关资源,解决该领域存在和将要面临的重大环境科技问题。
上海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任菊萍告诉记者,在污染场地修复方面,上海在世博会、迪士尼等都做过一些工作,也有了一些研究基础,但与对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家对污染场地修复、土壤保护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这次成立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够为政府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全国土壤质量不容乐观
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高达16.1%(点位超标率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
其中,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突出;工业废弃地超标点位占34.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主要涉及化工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超标点位占用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等行业。
“我国土壤质量总体不容乐观,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需求巨大。”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益介绍说,10余万污染企业搬迁,遗留了大量需工转民的废弃场地(农药、钢铁和化工等),而大量固体废物堆场/处置场也急需整治,全国有1500多个矿区待修复。在上海,也有1万个以上的工业企业搬迁留污染场地、存量生活垃圾堆场急需整治修复。
与此同时,中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落后至少20年。”张益表示,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和资料有限、支撑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缺乏、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和装备落后、专业人才队伍和行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资金机制不明等,都是中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土壤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据张益介绍,新成立的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针对上海乃至中国污染场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场地污染严重、修复研究薄弱、规范标准匮乏、修复技术缺乏等问题,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和固体废物堆场/处置场等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转化,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制定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建立污染场地修复基础数据库,为上海乃至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中心的具体定位为:立足行业发展需要,在工业搬迁场地、市政设施场地等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处理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建立污染场地修复新技术试点工程或示范工程,发挥其技术扩散、辐射作用。
“这一中心的组建,将对整个行业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张益表示,除了整合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相关资源、解决该领域的重大环境科技问题外,该中心还将作为一个高端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筛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缩短国内外相关技术产业化进程伤得差距,促进国内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快速发展。(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注土壤价值变化 推动产业财富增长
《土壤改良》微刊
微信号:turang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