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白银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20世纪6、70年代以来,当地工业企业将污水排入四龙镇东大沟的小河中,村民长期用河水浇灌土地,导致部分耕地受重金属污染而弃耕。白银市为此投资650万元(最新数字1100万元--编者注)对白银市四龙镇民勤村东大沟的65亩土地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图)
砷之毒
来源:南方周末 2014-04-21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于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中砷的点位超标率为2.7%,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2.0%、0.4%、0.2%和0.1%。在这次调查的砷、镉、钴、铬、铜、氟、汞、锰、镍、铅、硒、钒、锌8种无机污染物中,砷的超标率排行第三,仅次于镉和镍。
巧合的是,公报发布的第二天,《经济参考报》报道了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区严重的砷污染情况,这是最新一起被媒体披露的砷污染事件。
原湖南雄黄矿曾经是亚洲最大单砷矿,由于多年来开采雄黄矿以及炼制砒霜,当地大气、土壤、水体的砷污染极其严重。矿区居民一直生活在砷污染的阴影之下,饱受贫困以及砷中毒带来的病症困扰。
据统计,当地受污染土壤面积约35平方公里,砷含量超过国家地面水质标准值33倍,土壤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值29倍,水稻、小麦和蔬菜砷含量分别超标4.6倍、28倍和21倍。从1951年至2012年的60多年间,矿区确诊的砷慢性中毒者有1000多人,近400人死于砷中毒诱发的各种癌症,其中肺癌近300人,癌症发病率居全国第二位。
实际上,自然界中人们极少能够见到自然砷或砷金属化合物,它大多以硫化物的形式夹杂在金、铜、铅、锡矿中。砷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氧化物砒霜。
砷在土壤中积累、渗透由此进入农作物和地下水中,通过食物、水等途径进入人体之中,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人如果长期摄入砷,会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手掌和足底角化过度、肝病、心血管和肾功能损坏,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肺癌、皮肤癌等癌症。
据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报道,缺乏规划的采矿活动、随处裸露堆放的矿渣、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和农户过度使用的化肥都是导致大规模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源。
据悉,在云南个旧老厂矿田竹叶山矿段,十几万吨砷渣已经裸露堆放在旷野里几十年,为了阻挡砷渣对农田的污染,农民们在砷渣周围堆砌了“土坝”,但是,砷还是通过雨水进入了地下水系统,据检测,该矿段附近的农作物含砷量超标100多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于2008年发表的的公开论文资料显示,由于利用价值不高,在伴随主要元素被开采出来后,全国平均约70%的砷采出量被不同程度地废弃于选矿尾砂中,矿石中的砷只有20%左右进入冶炼厂。根据砷矿开采平均回收率64 %估算, 直接流失到环境中的砷量总共达116.7万吨。暴露于地表的含砷废石、尾砂及冶炼废渣在地表风化、淋滤, 砷被活化以各种形式逸散到周围环境中,成为严重的潜在污染源。
而据南方周末先前报道,瑞士联邦水产科技研究所与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1958万人生活在砷污染危险区,砷浓度超过每升10微克(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区域总面积超过5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有将近2000万国人暴露在饮用水砷污染风险之中。
我国对于砷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对于砷污染土壤,目前主要有植物吸收和化学钝化两种修复方法。例如,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在广西环江,蜈蚣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2000亩。
但是,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对于砷污染的治理,目前各地基本都处在含砷矿渣处置阶段,比如石门县原雄黄矿以及湘南某县砷污染治理工程。
环境专家称,目前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仍处在试验阶段,应用技术和资金是制约国内砷污染土壤修复进程的两大瓶颈。一是砷污染土壤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污染程度深浅不一,对治理技术和工艺有着较高的要求;二是砷污染土壤修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动辄数以亿计的修复成本是制约各方修复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砷污染土壤修复还需要各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2008年,云南网报道云南昆明高原湖泊阳宗海出现严重砷污染,沿湖近10万名群众饮水困难。经调查发现,污染源为阳宗海岸边的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未建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大量含砷废水逐步渗漏释放进污染地下水中,导致阳宗海水体严重污染。
2008年,人民网报道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下伦屯、江叶屯450名村民出现尿砷超标情况。当地医院专家组会诊后认定,中毒与村民饮用砷含量超标的水有关。事故原因为社区周围的胖金海冶金化工公司含砷废水溢出,流入周边江叶屯水塘造成污染。
2004年,新华网报道,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县郊嘉忆铜厂发生污水泄漏事故,大量含有砷、锰等的污水经地表渗入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的水井中,造成160人砷中毒。
========我是分割线========
周周向上每日分享,欢迎关注!
a. 点击标题下方“周周向上→”关注;
b. 搜索公众账号“周周向上”关注;
c. 扫描页面下方的二维码关注;
d. 联系编者18049700567(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