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在40多年前,巴西还是一个面临着粮食安全威胁的国家:进口大量农产品、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束手无策、土壤肥力非常低……“
如果大家问我,巴西做了什么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我认为是进行了一场可持续集约化的热带农业革命。”3月18日,巴西农业研究院院长毛里西奥·洛佩斯来到中国,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农科讲坛上如是总结巴西的农业发展经验。
“可持续集约化的概念适用于全球。”洛佩斯认为,中国农业在此方面尚有极大潜力可挖。
文/边慧 李晨,作者均系中国科学报记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23日),原题为“巴西经验:可持续集约化农业之路”。
“到2019年,巴西农产品产量将占全球总产量的35%。”不久前,巴西农业部发布消息,彰显了对本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信心。
毋庸置疑,当前,巴西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咖啡、蔗糖、橙汁、酒精、大豆、牛肉和禽肉的出口居世界首位。巴西国内还拥有优质高产良田3.88亿公顷,其中9000万公顷尚未开发利用,还有2.2亿公顷的牧场,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
但就在40多年前,巴西还是一个面临着粮食安全威胁的国家:进口大量农产品、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束手无策、土壤肥力非常低……“
如果大家问我,巴西做了什么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我认为是进行了一场可持续集约化的热带农业革命。”3月18日,巴西农业研究院院长毛里西奥·洛佩斯来到中国,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农科讲坛上如是总结巴西的农业发展经验。
“可持续集约化的概念适用于全球。”洛佩斯认为,中国农业在此方面尚有极大潜力可挖。
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热带稀树草原是巴西重要的植被类型,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24%,但其土壤天然肥力十分低下,种植作物几乎颗粒无收。
洛佩斯认为,科学和创新是巴西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经验。
据他介绍,1973年,为了更好地开发热带稀树草原的农业生产,巴西成立了农业研究院,针对种子基因的优选、开发和培育以及实验耕种、土壤改良等科学技术进行推广普及。
到2011年,荒芜的热带稀树草原变成了巴西大豆的主要产区,并成功种植了咖啡及其他果树等经济树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巴西的农业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体系。
目前,这一体系主要由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机构、成果与技术推广机构和相关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措施组成。
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国家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巴西农业研究院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地、气候、水源、市场等进行大量的考察研究,最终确定适宜在各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联邦政府则据此制定出区域规划,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或制定推广政策,引导当地农民或农场主调整生产方式,引进和采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放弃传统农作物转而改种经济价值更高、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其他农作物,从而取得最佳的农业生产效益。
“巴西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一支主要力量,我们不希望只依赖进口的技术,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洛佩斯说,为此,巴西提出了开放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在研究和商业化等过程中,与其他机构密切合作是巴西农业和生物技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洛佩斯以“72育种计划”为例,该计划最初在巴西农业研究院的试验农场进行了育种研究和胚胎开发,而最终由私人基金会和种子企业完成了新品种的交付。此外,在2015年,巴西农牧研究院还和德国巴斯夫发布了开放创新的合作成果——第一个完全在南半球开发的转基因大豆品种。
据记者了解,目前,巴西农业研究院已与包括公共和私人、国内和国际范围的180多个机构进行合作,此外还向巴西政府申请批准成立私有附属公司,负责开拓其在巴西和国外的农业创新市场。
低碳农业助推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未来的粮仓,巴西农业不只看今天,更要考虑明天,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走上健康之路。”洛佩斯认为,农业是一种城镇化的活动,会产生很多废弃物,同时消耗很多能量,“我们需要将这种线性的农业增长方式变为一种循环的农业增长方式。要避免浪费,避免温室气体排放,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如何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巴西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低碳农业”。
2010年,巴西政府出台了《低碳排放农业计划》,通过提供长期低息信贷,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农作物轮作、免耕直播、生物固氮以及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来减少碳排放。
在牧场,草、树、农作物都要按一定比例种植,确保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田间,秸秆还田增加肥力;在养殖场,动物粪便和垃圾集中处理,用来发电。
比如,巴西是甘蔗生产大国,在甘蔗作物基地,生产商运用现代发酵技术对甘蔗进行加工,生产酒精用作汽车燃料,既有效利用了资源,又减少了石油燃料对环境的污染。
不仅如此,巴西近年来又在推广甘蔗渣焚烧发电技术。据巴西甘蔗生产商联盟统计,甘蔗渣已经成为巴西80%生物发电的原料。
此外,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实行免耕直播,是巴西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一项重要举措。
“免耕直播前,要有农业技术员对当地土质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土壤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生产方式。另外,直播农田的土壤表层不能裸露在外,必须有植物秸叶覆盖,因为巴西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水分蒸发快,裸露的土壤会很快失去水分和养分。”洛佩斯介绍,概括起来讲,直播基本要求有三条:不翻耕土地,土壤被植物全面覆盖和实行农作物轮作制。
为此,直播农田一般都采用农作物轮作或套种技术,即一季农作物收获后马上播种另一季,不让土层裸露在外。或者先种一季玉米,玉米收割后将玉米叶留在田里覆盖土壤,然后再使用播种机播种大豆。也有玉米和牧草套种,等玉米丰收时,牧草也长起来了。牧草收割后,再播大豆或玉米。
洛佩斯重点介绍了农牧林结合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由于饲养种牛,销售种牛、牛胚胎和精液,牧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为此,巴西的一些牧场每年在牧场里植树造林,将草场和树林融为一体,让牛群在树荫下成长。
“这些牧场还会实行农牧轮作,比如,每隔4年就要种一季高粱或玉米,让草场得到休养,增强土壤肥力。”洛佩斯说,农林牧相结合是改善牧场生态环境所必需的,为繁育种牛、保障牛群品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技术推广需要立法和沟通
“巴西之所以能推动农业创新,得益于政府制定了诸多有效的公共政策。”洛佩斯总结道。
记者了解到,巴西政府主要通过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和逐渐转变农业贷款方式来支持本国农业生产。
自称不实施农产品补贴的巴西,事实上也在推行两大“曲线补农”举措,除了低息贷款外还包括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差价将由政府埋单。
“但这类政府的投入成本太高,更多的是引入第三方收购者,政府会通过提供运输便利等作为回馈。”洛佩斯解释道。
此外,巴西还推行一种“保本式”贷款,当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政府会通过允许农户少还贷款的形式给予他们补偿。
执着地维持高利率的巴西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当地,农户的融资成本却非常之低。
据记者了解,在巴西政府推行的低碳农业计划中,各大农场可获得共20亿雷亚尔(约8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其中,农户可以享受3年的还贷宽限期,对于合作社农场,年利率仅为5.5%,对于家庭农场更是低至2%甚至是零。
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也会向农户提供融资帮助,年利率是2%。
在农业生产领域不断发展采纳新技术,带来的另外一项挑战就是生物技术的立法问题。
“公众对于新的生物技术不接受,这也是我们曾经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洛佩斯说,为此,巴西制定了生物安全法,但该法律并没有说明将如何采用有效的可持续方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15年来,我们不断修订生物安全法,现在这个法律已经非常完善,里面建立了非常详尽的评价产品安全的步骤。”
洛佩斯认为,立法和沟通是农业在应用生物技术之初必将面临的挑战。“科学家必须主动走下神坛,解决人们的困惑,告诉大家这些新技术会对人类福祉产生何种影响。”
相关阅读: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出“良方”
文/李晨(中国科学报记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23日)
3月19日,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这一论坛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16届,每年3月两会闭幕后的一周,它成为中国政府高层与国际商界、学术界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所长樊胜根博士,是唯一在国际农业科研机构任所长的中国人。他在出席本届论坛时谈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进行的建议。而在论坛召开前一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农科讲坛上,他已就相关话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技术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挑战。”樊胜根告诉记者。
首先是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差价,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
其次是财政对农业的支持问题。过去10年,我国的农业补贴从占GDP的1.4%上升到3.2%,约为2万亿元,是国内农业科研经费的10倍以上。“如果这些钱用来做农业科研的话,对增加产量会起多大的作用?”樊胜根认为,这种补贴方式和WTO的做法不完全一致,而随着粮食进口贸易的全面放开即将到来,中国将面临很艰难的抉择。
与此同时,中国这种补贴方式带来了环境恶化。
樊胜根说,40%的耕地退化;化肥的使用量是全球水平的3倍,高于荷兰;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等等。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很多地方的产量会下降30%到50%,而且地区差别很大。”樊胜根说。
“我们的食物结构会变化,吃得更多更好。”樊胜根介绍,未来10年,中国对农产品需求还会不断上升,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2030年,亚洲的中产阶级将占全世界的70%左右,而中国的中产阶级将达到4亿~6亿人,中产阶级每天消费10到100美元,这对将来的自然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
而食物安全问题包括:工业化进程导致耕地污染;密集的农业活动带来社会安全隐患,比如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水源污染等。
另一方面,营养不均衡的问题还在困扰我们。
“很多人群营养不良,尤其农村地区还有10%的儿童缺乏营养,表现在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和体重比较小。”樊胜根说。
而成人却表现出超重趋势,2008年中国人的肥胖比例是25%,现在已经达30%、40%。“这个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还快。”樊胜根更为担忧的是,我国儿童超重比例快速上升,有1/3儿童一出生就超重。
此外,隐性饥饿也大面积存在,国人饮食里缺乏微量元素,这将对智力和体力产生影响。
国际经验的六种选择
上述种种挑战都说明,“其实是供给侧方面出了问题,怎么改?”樊胜根从国际上的经验出发,总结出了六种办法。
首先,改补贴为收入支持。
“现在的补贴方式对经济的回报很少,对粮食的回报也在慢慢趋缓。”樊胜根说,补贴的主要是水稻、小麦等主粮,而营养主要来自蔬菜、水果、豆类,这些却没有得到补贴。大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补贴少,科研也没有跟上,最终导致大豆种业被国外公司垄断。
“所以政策必须要改,能不能把给农民的投入补贴和价格补贴转成收入补贴?这样农民也不觉得吃亏了。”樊胜根希望相关研究和实验能尽快展开。
其次,实行制度改革建立更有效的食物生产系统。
两年以前,国际农业领域有一个普遍的想法,就是小农越小越好。但是今年这个概念受到了挑战,“小”已经不是最好的。
樊胜根说,要么让小农转移出去,要么扩大其规模。留在当地的农民就可以扩大规模,土地市场必须存在,所有权跟使用权可以分开。土地市场必须发展,还要配套机械化、合作社等。
“另外,扩大社会保障,不仅仅扩大范围,还要扩大深度、广度,真正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樊胜根认为,现在有些地方土地规模化改革的进展不顺利,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原因在于,当前,土地还是农民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对农民来说还不够完善。
第四,鼓励多边互惠贸易。
“巴西的粮价一直在下降,而中国的粮价为什么在上升?”樊胜根解释说,因为我们没有巴西那样的土地和水资源,我们缺水、缺土地。“我们能不能进口需要大量土地和水的农产品,而生产不需要大量水和土地的农产品,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
同时,中国的农业科技要走出去。可以为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国家提供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当他们生产更多农产品以后,就可以把粮价压低,中国就可以选择进口价格较低的粮食,这样比较有保障,比较安全。如果主要的进口来源集中在一两个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樊胜根说。
第五,增加气候适应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投入。
“生产更多,而用更少的资源,得到更多有营养的摄入。将来的技术必须多赢,赢产量、赢营养,还要对气候变化、对环境有好处。”
樊胜根认为,例如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是非常好的渠道。而国际水稻所的四氮水稻则可以做到节水、增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水和能源的利用,实现多赢。
最后,支持生产和消费更有营养、更安全的食品。
这包括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增强监测机构的能力和资源;转变补贴方式 ,投资从主食作物转向更多有营养的食物;采取财政政策引导可持续的、健康的饮食,补贴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不健康的食品征税;减少食物浪费和损失,食品价格应当反映投入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
樊胜根告诉记者,科技政策研究对供给侧改革很重要,要打破不好的政策,以便确保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有效性。要为多赢的农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利环境,例如,效率、包容性、气候适应型、可持续发展、方便营商等,通过反复试验,提出务实、渐进式的改革方案。
近期推荐:
“土壤观察”微信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