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薄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农用薄膜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农业重要生产资料,它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主要是棚膜和地膜、饲草用膜、遮阳网、防虫网等现代农用覆盖材料。
据了解,中国农膜产量已居世界首位,2007年农膜产量达96.06万吨,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1.6倍。目前,中国各种棚膜年使用量约150万吨,年更新需求量约70万吨。
数据显示,全国适宜农膜覆盖的种植面积有一多半尚为空白;功能膜比重仅占30%,而国外达到80%;高中档农膜产量均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可见,中国农膜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地膜覆盖面积平均每年增长66.67万公顷左右,目前地膜覆盖面积已达1300多万公顷以上,每年地膜的实际消费量约45万吨,居世界首位。中国适宜推广地膜覆盖的农田面积约3700万公顷。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地膜的需求量将会继续增长。目前,中国高档农膜仅占农膜总产量的2%,中档农膜占20%,低档产品占78%,低档农膜产品供过于求,与发达国家中高档产品占20%、中档农膜占50%、低档产品仅占30%的水平距离甚远。
常使用的薄膜为普通聚氯乙烯薄膜、聚氯乙烯无滴膜、普通聚乙烯薄膜、聚乙烯无滴膜、聚乙烯多功能复合膜以及EVA多功能复合膜等。此外,新型农膜如稀土转光农膜、新型环保液态膜、PLA膜、纸地膜、多功能可降解液态膜、改性农用塑料大棚膜正
稀土转光农膜 高压聚乙烯中添加稀土螯合物(转光添加剂)吹制而成,将日光中的紫外线转化为红橙光,提高光合作用
新型环保液态膜 以甲壳素为主要原料,兑水后直接喷施于土壤表面,其中的高分子与土壤颗粒结合后,可在土表及土表以下的土壤团粒表面固化成极薄的透气膜,对提高地温、减少土壤蒸发和养分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具有显著作用。该膜在田间可自行降解,不仅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反而可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该产品还可用于叶面喷施、枝干涂抹或作为农药、化肥的添加剂使用。
PLA膜 “玉米塑料”膜是从玉米中提取“液态乳酸”,再转化为“聚乳酸”颗粒后加工制成。该材料为全降解生物环保材料,利用该材料制成的农用地膜,可有效解决传统的化学塑料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纸地膜 完全由植物纤维制成。其突出优点,一是使用后不需回收,可与肥料一起翻埋入土;二是制造成本低廉,仅为塑料地膜造价的1/3;三是保温性和透光性适当,即使是在盛夏高温季节,农作物也不会因为地表温度过高而灼伤幼苗,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四是该膜既有蒸发功能,又有吸水性,干湿调节作用明显,可有效抑制大棚中因过度潮湿而带来的菌核病和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因而在特殊环境中,更有应用价值。
多功能可降解液态膜 该地膜是以褐煤、风化煤或泥炭对造纸黑液、海藻废液、酿酒废液或淀粉废液进行改性,通过木质素、纤维素和多糖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再与各种添加剂、硅肥、微量元素、农药和除草剂混合而成。该地膜的突出特点,一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又达到了资源综合利用之目的;二是具有双重功效,既有塑料地膜的吸热增温、保墒、保苗作用,还有较强的粘附能力,可将土粒联结成理想的团聚体,达到改良土壤之目的;三是该地膜可腐化分解为腐殖酸,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反而增进了土壤肥力。
改性农用塑料大棚膜 该膜将5%~10%的改性超微细煅烧高岭土填充于农用塑料大棚膜中,使农用塑料大棚膜在保持其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的同时,可有效阻隔波长在7~25μm的红外光辐射,将棚膜的红外光阻隔率提高1倍以上,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塑料大棚膜的保温性能,是目前极具发展前景的棚膜保温材料。
现代农业正在向集约化、产业化、国际化、特色化发展,农用薄膜不仅是持续繁荣的中国农业,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农业产业布局也将向区域化、特色化发展,产业中心将继续向优势产区发展,设施结构趋大型化,环境调控趋智能化。同时,我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发展设施园艺,栽培园艺多样化将成为园艺产业新的增长点,至2010年,全国园艺设施面积将增加到300万公顷,功能性棚膜的比重占棚膜年销量4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将扩大到2000万公顷以上,地膜的年耗用量增加到78万吨左右;畜牧、水产专用暖棚面积扩大到10万公顷左右,氨化、青贮、缠绕膜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0万吨左右。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农膜市场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高档功能膜的推广使用已成气候。棚膜产品结构将向多层复合发展,性能向高透光、高保温、高强度、长寿命和持续的流滴期、防腐期、转光期、防尘期、防菌期等功能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地膜则向保墒、增温、除草、防虫等功能发展; 针对不同品种的专用农膜也将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