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灌与滴灌技术对比分析
滴灌之本质是缓慢化的泼浇(泼灌),其科技含量反映在为了实现“缓慢化”的外部设施上:水质过滤器、肥料泵、水泵、输水干管、支管及滴灌带(毛管),一脱离这些设施它就退化成泼浇了,可见滴灌不能土法上马。以3公项(45亩)灌区为例,滴灌的这些设施平均每亩投资约1万元,因为水质过滤器与肥料泵两项就要 25万到30万人民币;自控连栋(棚)温室的滴灌投资更大。滴灌孔因孔周滋生细菌或水质不纯等原因很容易堵塞,硬水地区用不了多久就会结垢堵塞,维修工作繁重,因为水质过滤器无法软化硬水。也为了不堵塞滴灌孔,往往需用进口化肥,以保证全溶性。因此从经济技术角度看,滴灌难在我国农村推广;全球推广的滴灌面积亦不足200万公顷(3000万亩)。另外,滴灌的地表蒸发量仍很大,干旱季节其抗旱用水量每月每亩至少需50 m3(每公顷750m3),若用于大棚,因湿度高病虫害损失率达10—30%。此外,滴灌还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根灌不但是灌溉作物,还实现了灌溉根系,水分渗漏小、蒸发少,并将水、肥直接喂到植物的嘴巴(根)里,有力地加强了对植物的人为控制,能及时与适量地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与养料,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水分的生产效率(单位水量的作物产量)。干旱季节用根灌抗旱,每月每亩仅需2-12m3水(每公顷需 30-180m3),比滴灌省50%以上,因“根灌”用不到滴灌头,因此,不会产生堵塞等弊病,并且均能比滴灌对照区增产。若用于大棚,还可大大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据1998年上海大棚番茄的试验结果,根灌试验区比滴灌对照区节水75%以上,同时净收入增加35%以上,每亩(115公顷)净收入增收1400多元,产投比达10:1左右。根灌的方法本身科技含量高,而操作简易,能因地制宜地土法上马,无需特殊设备,因此投入极少,仅为滴灌的5%,回报超过相似水平的滴灌,很适合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推广。
根灌亦能用“洋”办法——(水塔输液网+自动控制)来实施,因无需水质过滤器与肥料泵,也不需要滴灌中的毛管,故不存在堵塞问题,设施维修率甚低,总成本只有同等水平的滴灌之25%左右,而增产幅度及经济效益均可与滴灌媲美。有实力并有远见的企业家可以生产实现根灌的“洋”设施,可以畅销世界。
综上所述,根灌是一种能将水、肥直接灌到植物根部的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具有抗旱、保水、施肥、改良土壤和防治地下病虫害五种功能,通过与滴灌技术的比较,根灌的优越性在于:治理戈壁沙漠效果显著:种植瓜菜节水高产;用于经济果林速生丰产;用于移栽大树存活率高;种植花卉节水省工;根灌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