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在疫控中心上班的朋友一起吃饭,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诊断技术的价值如何体现上。以前做业务的时候,我和他们这些人是聊不到一起的,没有共同语言。但是,当自己开始关心农业技术的时候,不知不觉竟然能够和他们聊到了一起。不管是畜牧局下面的动物疫控中心,还是卫生厅下的疫控中心,大家基本上都可以找到话题。原来,人、动物和植物在病害这块是有共性的。饲养动物,和种植作物都要像养人一样去养,只是动物、植物不会说话诊断起来更需要望闻问切(动植物的问不是问动植物,而是问主人)。
这天聊天,疫控中心的一哥们开口说了,现在这些新的门诊大夫,如果没有检验报告给他们,他们就和白痴差不多。
然后吧嗒吧嗒说了很多。总体就一个意思,就算是老大夫,目前也无法体验出来诊断技术的价值。一般看病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通过望闻问切,基本上确诊和百分之五六十,完事后通过仪器去验证一下。现在好了,基本上医院都是,你去了,先给你全身做一个检车,从上到下,然后根据检验的结果去推断病害。有一个哥们,着急的不行,家里的亲戚住院了十来天,检查费都花了五六万了,最后还没有确诊是什么病害。
他想表达是,好的医生真的不多,而要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天性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接触到足够多的病例,同时去研究。这在现在几乎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未来的医疗诊断将会越来越依靠大数据,人,是靠不住了。
好医生永远都是稀缺的资源,所有人都知道。因为他诊断技术好,所以找他的人会更多,他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些疑难杂症,他的经验就更丰富。而那些没有诊断技术的新手,如果自己不主动一些,很难接触一些特殊的病例。基本上都是常见病,但是这些病不需要医生大家也可以知道,感冒发烧了之类的。一旦脱离了这些常见病,那些医生就束手无策了,就需要借助仪器来诊断。
以上是他要表达的内容,然而,我觉得下面这个观点,更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很吃香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去为之付出努力,没有人愿意不断的一个又一个的去研究病例。医疗诊断其实就是一个技术活,他和电工、木匠没啥区别,靠的是手艺。手艺的熟练程度主要就来源于经历的多。
然后回想到农业上来,其实,农业技术也是很欠缺的,我们有好多懂农业技术的人,生意也是非常好的,也是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为这样的技术付出努力。因为,技术,他是一个不断的重复。
人类医疗的技术最后总归是要寄托到大数据和计算机上的。那么,庄稼的病虫害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们谈到最多的营销就是技术营销,可是,真真正正的踏实下来做技术的人,愿意学习技术的人有多少?我始终记得那句话,人类是靠不住的。而优秀的人永远都是稀缺的资源,如何借助互联网让优秀的人价值更大化,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和去做的一件事。
有技术的人真是一个宝啊。所以,能学技术的还是要学点技术啊,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被机器给替代了。不然,真的就完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