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 点燃了传统行业对互联网的疯狂追逐。但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仅适用于以互联网为主业的“互联网企业”;而作为传统企业的我们,更应该领会的是“+互联网”思维,即以传统行业为中心的互联网工具的应用。
那么,农资行业要借用互联网做点什么?
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每天农资”上做了一次尝试,借助于互联网预售一款小包装的磷酸二氢钾;十天的预售,成功付款将尽300人,全部都是零售商群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于我用互联网做了两件事:
1、获取信任
2、降低沟通成本
在传统的一对一的社交方法下,如果要获得300个经销商的信任,我就必须要见到最少300个人,平均一天见两个人的情况下,要获取到300个人的信任我需要5-6个月的时间。而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方法,可以让我在一天之内和上万个人同时建立起来沟通和交流,并且因为互联网的透明度,使得参与的人数都相互建立起来连接,更加的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信任背书。
其次,全部基于互联网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我们的信息传播不再需要依靠业务员这个群体,进而降低了产品信息传播的成本,最终使得我们的产品获得了比市场上同类产品成本价低很多的优势,从根本上降低了产品的流通成本。
要想明白农资借用互联网能做成什么事,对于当前大多数的农资人来说,先要摒除一个概念-----农资电商。完全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工具去思考和应用。
正如我们工作室自己的小伙伴对于互联网应用的理解:
想尽一切办法,网住一切可以网住的客户。
事实上就是如此,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工具,做一切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只要有利于自己事情发展的,就完全可以去做,不需要考虑任何概念和方法,这才是农资对互联网应用的精髓。怎么顺手怎么来!
关于互联网在农民环节的应用,当前,主要是基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提高和效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把一个经济作物区以县级为单位划分,在县级单位内又把单一的作物品种给划分出来建微信群(目前农民群体中微信比QQ普及率高),然后定点在群里给农民做技术指导和服务。
每个群里配置一名群管理和农技专家,农技专家经常要到田间地头走动,从而把最新获得的种植信息和病害防治发布到群里,不定期的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在群里组织技术会议。
原来,一个农技专家一天可能只能服务一个零售网点,还服务不过来,现在就可以通过群遥控一个县城的所有同一作物农民,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农技专家提供出来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研究和调研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事实问题,然后分享给大家。
这个群就相当于是一个小的农技广播站一样,起到这么一个农业技术传播的作用。
在很小的时候,村头的那个喇叭也会起到这个作用。是的,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应用,在这里只是村头喇叭的升级产品而已。
你说,这样的互联网应用难道不比网上商城更有价值、更接地气、更实用吗?
农资人,农资、农技、农业仍然是我们的重点,而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当前,这个工具对我们最大的用处就是用空间换取时间,增加作业效率,至于以后智能化设备等,就等到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