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年开始依托农资,毫无疑问,我是QQ群的受益者。那两年,农资类的QQ群开始快速增多,刚开始,大家群里还聊一些东西,慢慢的就沦陷了,成为了业务员的广告平台,在往后。我将尽一百五十多个的QQ群全部被我退完。然后从新建了几个群,开始正儿八经的去经营,不经营不知道,经营了才发现,群的价格是自己难以估摸的,当然,想把群做好,却也是自己始料未及的。今天给大家推荐刘老师的这篇文章。推荐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建群,是而触类旁通,通过刘老师对群的理解,进而去考虑一下自己目前做的事情而已。好吧,插一个广告,农资电商人群,一个没有被做烂的群呼叫,QQ群号:126315697
文/刘春雄 来源:刘老师论坛微信帐号
与前一段疯狂加群、加粉不同,最近开始出现退群潮,并有以退出多少群为荣的倾向。
这是件好事,说明社群泡沫该消了。社群泡沫消了,社群的真面目该显现了,社群的真价值也该出现了。
在中国,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
在中国有一种现象,我称为“第二次成功”现象。
中国的多数事情,有爆发的倾向,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排浪式”。之所以有这现象,是由于中国的同质性决定的。比如,原来大家都买不起车、买不起房。一旦有人买得起了,大家都买得起了,所以就会爆发。
爆发后还会产生跟风,跟风是因为害怕落后,所以通常是盲目跟风,这就形成了泡沫。泡沫一定会破,泡沫破灭后,就还原了本来面目。
“第二次成功”现象是指:第一次是泡沫,第二次才是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会有一个寒冬。赶不上第一次没关系,赶上第二次很重要。比如,一个商业区,第一批入住者是炒物业的,不是真正做生意的;等第一批换了,第二批入住者通常能够把商业氛围炒热。
微商城也符合这个现象,第一批是面膜代理较多,这批很快就会出问题。第二批微商城的商家,我比较看好,因为多数是真正的商业参与者。
如果大家有兴趣回顾一下,可以发现中国多数领域都有“第二次成功”现象。
社群的成长,也符合“第二次成功”现象。
前一段时间为什么疯狂拉群、疯狂加粉,因为大家都抱一个心态:粉丝经济来了,粉丝有价值。粉丝怎么才有价值,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反正先做起来再说,目的就是造成别落后了。
现在,很多人已经发现,所谓几十万粉丝的公众号,多数没有商业价值。比如,我见过几个号称几十万粉丝的公众号,有些文章的点击率只有数百个,多数是僵尸。
“第二次成功”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即第一次的市场规模不够大,无法容纳更多的成功者。或者第一次是“尝鲜”,多数是假的粉丝。
正应了那句话: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没有穿泳裤。
现在到了还原社群的真面目了,那么,社群的真面目是什么呢?我认为需要还原社群的价值属性。社群有下列三个价值,即社交属性、媒体属性和商业属性。
社群最原始的属性是社交,相比于其它社交,社群是典型的“多对多”社交。“多对多”的社交是高效的社群,现在很多人应该有一个感觉,微信让人们的社交圈扩大了。
传统的人交往是“一对一”,偶尔有“多对多”,如饭局、酒会,但“多对多”的成本较高。
既然社群的首要属性是社交,那么就要有下列几个特征:
一是社群成员同质性。同质性不是相同,而是相近。相比于现在拉人头,比数量,把完全不同属性的人拉进去,鸡同鸭讲,这是对社群的严重误解。只有社群成员有同质性,才能有共同的话题,不像现在有些群搞活动,无话找话。一定要注意,活动不是社群的黏性,共同的话题才产生黏性。
二是社群弱中心。这是一个悖论。社群不能没有一个向心力,即群主,这是社群成立的首要条件。但社群又是“多对多”的社交,群主又不能太强,否则“多对多”社交难实现。比如,有的社群,绝大多数群友只与群主熟悉,相互之间不熟,就没法实现“多对多”社交。
三是社群成员交叉熟悉。这是“多对多”社交的前提。不一定是全部熟悉,但至少1/4到1/3的熟悉是必要的,以后可以通过社群变熟。
四是社群成员数量的极限。一个500人的群,这不是社交,而是共同观看少数人表演。这有违社群的社交属性。我主张,一个高效的“多对多”,超过100人,就成为社交的负担了。
社群的第二个属性是媒体属性,媒体属性就是传播与沟通。
口碑也是传播,但没有人认为嘴巴是媒体,媒体属性是社群的社交功能衍生出来的。
社群的社交属性决定了社群有告知功能,但告知不是媒体,媒体一定是大面积告知。
社群的媒体属性是由两个特点决定的:一是社群交叉。同一个人,同时在多个群中,就会产生交叉传播;二是分享功能,主要方式是链接、转发。链接、转发就会形成传播链。
以往的口头传播,完成上千次告知,通常只有谣言才做得到,普通信息很难大范围传播,而社群完成了这种功能,这是微信一个巧妙的功能设计。
社群的第三个属性是商业属性,这是由媒体属性衍生过来的。
媒体做得好,一定产生商业功能。过去说,媒体第一次销售是卖内容,第二次销售是卖读者(广告),第三次销售是卖增值服务。媒体的第二次销售和第三次销售就是商业功能了。
正是因为社群有商业价值,所以很多人才有那么大的做社群的能量,但很多人恰恰忘了,没有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社群的商业属性是不存在的。
社群的商业价值,不是社群有多大。因为再大的社群也是小众。社群的商业价值是由传播特征决定的,即它能传播有多远。
社群的上述三个属性是有关联的。先有社交属性,然后有媒体属性,最后有商业属性。
然而,现在有些群就是冲着商业属性而来的,没有那个耐心完成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于是,产生了一批所谓的“社群专家”,现在还比较有市场。这只能说明,现在不正常的社群太多。大致来说,有两个错误的倾向:
一是拉大群,多拉群,以数人头定商业价值。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无厘头的群,我不知道这些群想干什么,纯粹就是为了拉群而拉群。
二是人为制造黏性。多数群因为无法实现“多对多”互动,只好定期请人在群里搞活动,甚至经常发红包。表象上看,群员参与了,实际上,群员之间并没有增强黏性。
我有一个相对保守的观点:那些平时相对安静,但有共同话题时,参与者众多的群,商业价值最大。
我甚至有个观点:凡是需要人为干预的社群,都是没有价值的。多数社群专家,他们那些技巧,最终都会害了社群。
现在退群很普遍,因为社群太多,正在成为负担,形成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我也退了一部分群,有些群虽然没有价值,但我作为一个观察对象还保留着,基本没有参与。
我观察,退群的原因首先是缺乏社交价值。对很多人来说,参加社群是没有商业想象的,就是普通的社交,一旦缺乏社交价值,呆在群里有什么用呢?
但对于有商业想象的人来说,退群就意味着商业价值会减少。所以,现在有两个倾向:一是有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好社群,顺其自然;二是有人千方百计地人工干预,加强社群技巧。
社群一定有商业价值,但一定要明白:社群带来了去中心化的时代。去中心时代,社群的商业价值不是你有多大,而是你的链接能力有多强,你能否与其它群发生同频共震。
我一直强调,社群商业化有两条路径:一是你的社群为别人所用;二是你利用别人的社群。如果建立社群为自己所用,除少数社群因为众目睽睽能够成功外,其它基本没戏。
退群潮开始了,这样是坏事,甚至是预料中的事。这不代表社群没用了,商业价值降低了,恰恰可能是社群走入正常,商业价值逐步扩大的开始。
(本文作者:刘春雄,来源:刘老师论坛微信帐号)
插一个广告,农资电商人群,一个没有被做烂的群呼叫,QQ群号:12631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