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猫 模式提供:王宏盛
这次的主人公是我原来公司的客户,13年的时候,和业务经理一起到过这里,南方某地区。本地区,是一个农业大县,主产水稻;这个客户在当地处于大佬的位置,手中聚集了国内众多的一线品牌,在当地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我去的那年,他的农资生意已经开始了企业化运作,公司销售部和市场推广部是区分开的。销售部负责给零售商送货,下订单,市场部负责新产品的推广和对接。同时,公司有负责进货的采购部。
公司有设置专门的办公室为上游企业业务经理及推广员预留办公桌,这办公室几乎每天都被上游企业人员给占的满满的。
如此分工化的企业,上游企业靠一个人的能力已经很难起到多大的作用,虽然公司有采购部,可以通过客情把采购部经理给搞定,但是采购部采购进去以后还是得靠销售部去销售的,这个环节仍然需要自己打通。那好,培训他们的销售人员。可是,这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他们在当地市场的成熟,决定了业务员下去就是卸货,基本上很少能够在零售店呆的时间长点。这样的企业,销售是靠市场部推广带动的,那就只有攻克市场部了,可是,他们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进口产品的推广上,国内的产品就做一些常规的,或者价格低的,所以对国内优质但知名度不是很大的产品来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那就只能自己设定方案,然后要求经销商去配合了,能很好的配合就已经不错了。事实,上游企业的业务经理在这里起到的就是客户市场部推广的作用,你前面拉着,客户后面销售员铺着。
当时,我们公司的业务经理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像其他厂家业务人员一样沦为搬运工,经常自己单独行动去拉。
好吧,以上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重点是下面的。
因为去过当地市场,尤其是对那个客户在当地的实力了解,面对市场变化如此之大的今天,他的经营有没有改变?遇到没有遇到什么冲击?我在考虑这个问题,于是给原来的同事打了一个电话,一起聊了聊,只能是一个大概。时间允许的时候,就出去走一圈,给大家介绍更多的模式和故事,这些东西不在于好或者坏,在于他们已经发生了,并且还在往前走。
我们去那一年,他的市场开展也已经遇到了瓶颈,只是你在的时间短,没有深入了解。同事告诉我说:要不然他也不会拼命的往自己手里抓进口产品,抓大品牌了,希望依托大品牌和进口产品巩固自己在当地的位置,事实上已经很难了。你想一下,农资行业从业门槛低,谁都可以干,这两年干农资的越来越多了,他下面的客户有很大一部分的销量被分流,其次,现在很多厂家不管大小,都开始走向终端,做零售,这样他的销量又被分流,来回算下来,业绩下滑是必然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产品竞争到尽头了,模式改变和产业升级的时候到了。当时他有两个公司,还有一个公司是经营其他行业的,他都想放弃农资只做另外的行业,但是后来发现,如果升级产业,大农业的格局划分才刚刚开始,于是他放弃了另外一个公司,开始专注农资产业的升级。
说干就干,某地区主要作物就是水稻,怎么着围绕着水稻做文章,破局农资版图,成了他思考的问题。
经过和员工以及底下零售商的沟通,最后确定出来了以“一粒大米”为核心的经营之路和战略构想。
一、公司现有人员继续做好传统渠道的服务和直营店的生意;
二、自己承包2000亩水稻,探索水稻从整地、育种、移栽、管理(打药、施肥、除草、灌溉)、收割、收储(水稻烘干)、深加工(“米”故事品牌化)、销售(农产品价值最大化)的整个产业链条的探索并且运作。
三、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享受更加优惠的农资价格,合作社社长可以有原来的零售店担任);
四、 成立统防统治合作社,与某飞防战略合作(提供农药、打药、水稻种植托管、半托管、病虫情报监测等);
五、整合当地的合作社组建合作联社,购置大型农机具,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承担国家、政府科研项目示范,争取政府更多经费。为股东创造受益,让会员享受实惠。
六、全县范围建设大型收储场地(前期先建7个,每个收储场30~50亩),
七、规划建设成立米厂和食品厂
八、成立集团化企业,围绕“一粒大米”做大做强的品牌化财富计划的产业链条那时才刚成型。
战略构想?我问我同事,你能不能说说他目前做了点什么?
包地,已经承包了2000亩水稻,专业团队在摸索种植流程。目前建了10个仓储(烘干)基地。针对粮食仓储,其实走的是“粮食银行”的模式,就是农民把粮食存到厂库,其实,这个过程农民节省了晾晒,搬移的损耗,农民凭粮单可以随时决定是否卖出自己的粮食,价格会比事实市场价格略高一点。
其他的呢?
还做了飞防,去年飞防做的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另外一个就是农民合作社,社员购买农资产品价格优惠,当然,主要的还是托管了。
那你感觉他这个模式走的如何?
不知道,应该还不错,目前大米主要是走传统渠道销售,正在建设商超和网络专卖店,也在着手深加工的事,不过后面这些都还没有开始实施。
==================================
和同事聊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能平静的原因并不是这个客户的行为,而是年前年后我接触的这些做产业链条的人,两种,一种是原来就做的特别大的,有强大的资本去做一些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具有政府背景,无论是从贷款还是补助上都可以获得门路;另外一种就是根本没有做过农资的,他们携带大量的资本以及当地政府关系进入。
就没有发现有草根用这个模式做成功的,或者做的特别大的,我希望是我自己孤陋寡闻,接触的人群还不够大,希望是有一些草根做这个模式做的特别了不起,但是我还没有知道;但是,就我接触的这些人来看,靠,和原来的那些做的一般的经销商关系不是很大啊,他们说的这些事情,原来的经销商要不是不具备这样的财力,要不是不具备这样的政府关系和思考模式。
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当前的中国农村,大家都懂的。
那么问题了,我也承认大田区,这种托管或者办托管的形式一定会形成,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普通人怎么办?
正如一个朋友说我的话:你天天写一些产业升级之类的,你可知道,那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
其实,不然,大多数人都是要选择一个队伍站进去的,而我提供的一些东西,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和思考,开拓一下视野算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