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相较于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大数,但即便是这一小撮力量也或将改写未来农业的格局,不过在改变之前,我们需要给它号脉脉,给普遍表现出的"迷茫症"开个方子。
一时间,农资经销商们慌了,因为他们面的着一个新的不一般的大胃王客户。他们在与这些新客户产生商业价值交换的时候,也能感知到这个群体的迷茫、规模陷阱与政策风险。
迷茫的家庭农场
其实这种叫“家庭农场”的模式在国外早已流行,不但种类多样,而且在国家层面,有的还实现了信息化、科技化和品牌化。但中国的家庭农场模式目前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年轻就少不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用迷茫一词概括家庭农场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再恰当不过了。
迷茫的根源就是对这个新兴起来的名词的理解不透彻、不彻底。无论是发展核心还是规模、数量上都存在着先天认知缺陷。发展家庭农场,首先要保持家庭农场的本色不变,从具体规范上来看,第一,农场主要劳动力为家庭成员,除了在农忙季节雇用工人外,一般不需要雇用较多的劳动力;第二,家庭农场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第三,家庭农场经营应该以"农"为主,避免非农化。
一般情况下,1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较为普遍;300~400亩的为中型家庭农场;600~700亩的为大型家庭农场,这个规模较为适宜,而现实中并没有实现如此的量化。因规模带来的迷茫也让其模式的践行者在长时间的摸索经营后认知含糊,反而对家庭农场这种模式及概念陷入了迷茫的境地。
另外,一个混乱的根源是有的家庭农场登记为个体工商户。有的家庭农场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有的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为此,各地对于家庭农场是否需要工商注册看法不一,很多家庭农场主也比较迷茫。他们不止一个在问:我们明明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商”,为什么家庭农场要到工商部门注册?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农民商人(简称“农商”)登记注册的相关法律制度,所以将家庭农场的性质理解为"工商注册形式"。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有的人可能不属于家庭农场,靠着工商注册的无限制条件注册为家庭农场;有的农户不懂政策,但实质是做着农场,却没有注册,以至于国家的优惠政策与补贴资金没有用到对的地方。
把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独立的不同于工商业法人来对待,应当是政府确认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者应有权利的正确选择。除了对家庭农场的性质问题出现困惑之外,家庭农场该以何种规模去经营也让很多农场主揪心不已。
寻求适度规模
家庭农场的规模到底多大才合适?政策和百姓的理解不同。
单纯地种植粮食,没有一定量规模兜底,就没法赚到钱。家庭农场规模的大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劫数”。
查询各种相关文件发现,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是“适度规模”,但针对怎样才算是“适度规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家庭农场约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1.76亿亩,平均经营规模200.2亩。以家庭为单位,以粮食生产为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亩至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100亩至120亩,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家庭农场的规模:一是与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二是能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能确保经营者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收入水平。
其实政府层面对于家庭农场规模过大的担忧是有一定考虑的。
比如一些农场常年雇工的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自称“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的名义经营观光休闲、认领菜地等“开心农场”;甚至个别经营者打着“家庭农场”的旗号违规建设销售“大棚房”等。这些做法或与中央关于家庭农场的定位不符,或违反国家关于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偏离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也阻碍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总之,如此的不正常种种迹象都给这个新型的农民主体布下几处死穴。
这些透明的死穴,堪称是家庭农场的“大小劫”,农资人该拿什么招待你?是奉之如上帝的积极拥抱还是且行且观的平常人,还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匆匆过客,这些迷茫只能在变化和适应中去寻找答案。
======================
要进步就得酷,每天早晚来阅读
每天农资,每天扯点农资上的事
农资界人气最高的农资微信平台
与数万农资微友共进退!
微信公众帐号:meitiannongzi或每天农资
每天农资官方群:251748268。
点击原文阅读进入《每天农资》微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