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板栗疫病防治办法
2014-09-25   来源:大农网   

  名称:板栗疫病(Cryphonectriaparasitica(Murr.)marr.)

  异名:Endothiaparasitica(Murr.)P.J.Anderson&H.W.Anderson

  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球壳菌目Sphaeriales,间座壳科Diaporthaceae

  寄主:欧洲板栗、美洲板栗、板栗、日本板栗、锥栗、栎树、栓皮栎、夏栎、无梗花栎、漆树、山核桃、常绿锥栗、欧洲山毛榉等植物简介:

  经济重要性

  板栗疫病又称干枯病、溃疡病、腐烂病、洞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苗木和结果树都可受到侵染。寄主感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使栗实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严重时造成整个枝条或全株枯死。近十多年来,我国又有一些省、自治区相继发现有该病,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

  传播途径

  病菌的分生孢子借助于任何与之接触的动物传播;水溅能近距离传播孢子;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可有力射出,借风力传播。远距离主要是通过调运带病苗木、接穗。原木和栗实等途径进行传播。

  分布

  国内:北京市、河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湖北、福建、四川、重庆市;

  国外: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土耳其、前苏联、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希腊、意大利、法国、瑞士、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美国、加拿大。

  危害及症状

  苗木及大树均可受害,主要危害主干、侧枝、小枝。病菌自伤口侵入主干或枝条后,初期在光滑的树皮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边缘略隆起的黄褐色至褐色病斑。在粗糙的树皮上病斑外观无法辨认,但剥开树皮,受害处皮层呈深褐色至黑褐色,边缘不明显,韧皮部变色死亡,形成典型的溃疡和烂皮。随着病斑逐渐扩展,直至包围树干,并向上、下蔓延,病斑组织初期湿腐,有酒糟味,失水后,树皮干缩纵裂,剥开枯死树皮,可见有污白色至淡黄色扇形菌丝体(菌丝扇)。发病枝条上的叶变褐色死亡,但长久不落。春季在病斑上产生橘红色疣状子座,5月以后在子座上溢出一条条淡黄色至橘红色胶质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遇水后即溶化。在气候干燥时,子座色泽变暗。秋季在子座中出现子囊壳,子座变橘红至酱红色。随着病斑的扩展,树皮开裂,进而脱落下来,露出木质部,病斑边缘形成愈合组织,第2年旧病复发,继续扩展,形成新的愈合圈,这样年复一年形成同心密集的中心低边缘高的多层愈合圈,为开放或放射型溃疡,当病斑环绕主干时,造成整株死亡。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子座、成熟或未成熟的子囊壳和少量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在病株枝干、枝梢或以菌丝形式在栗实内越冬。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昆虫(栗瘿蜂、栗大蚜、栗花翅蚜、大臭蝽)或鸟类传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侵染,分生孢子是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孢子萌发后从伤口侵入,日灼、冻伤、虫咬、嫁接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口均为病原菌侵入创造条件。伤口不仅可作为病原菌侵入的通道,而且可为病原菌提供养分,使菌丝体得以扩展,深入寄主组织。

  当平均温度超过7℃时,病斑开始扩大,气温维持20~30℃时,最适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病斑发展迅速。一般侵入5~8d后出现病斑,10~18d产生子座,随后产生分生孢子器。平均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病斑发展迟缓。

  病原菌为兼性寄生菌,引起潜伏侵染性病害,病害的发生与立地条件、气候、林分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一般阴坡、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林分,栗树生长旺盛,抗病力强,发病低或不发病;反之,则发病率高。幼龄林当年发病和枯死率高,老龄树当年发病和枯死率低。栗树随林龄增高,累积发病率也增高。不同栗树品种之间的抗病力存在差异。

  病原菌一年四季均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但以春、夏季为多,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个月,甚至可长达1年之久;子囊孢子的成熟期以秋季为多,但子囊孢子的释放是长期的,可达数月,且耐干旱,经1年(有报道2年半)干燥后遇水仍可萌发。

  检验及鉴定

  1、症状检验

  观察寄主树干及枝条伤口处有无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或隆起的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病斑上有无橘黄色(春、夏季)或橘红色(秋季)疣状突起子座。后期病斑则皮层龟裂,病斑边缘脱落,露出木质部等症状。

  2、解剖检验

  取带子实体的病树皮作徒手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根据形态特征鉴定是否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3、保湿培养检验

  如病斑无子实体出现,可将有病树皮放在25~30℃条件下保湿培养,待长出子实体时再作解剖检验。

  4、组织分离检验

  取病健交接处小块组织,经表面消毒后,放人PDA培养基上,置25~30℃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形态及培养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3d可见具特征的菌落长出,菌丝为棉絮状,初呈白色,后变淡黄色或橘黄色,培养基背面为橙黄色。菌丝生长缓慢,在室温条件下半个月后长出分生孢子器,并溢出大量的分生孢子角。培养时可能遇到病原菌的弱毒系(Hypovirulenstrain),其菌落为白色,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少且需时较长。

  5、接种检验

  将人工分离培养所得到的孢子在寄主幼树主干或枝条上进行伤口接种,在保湿条件下培养20d后观察症状。

  6、病原鉴定

  菌丝着生在形成层或皮层内,组成紧密的扇形菌丝层。子座自树皮裂缝中突出,直径0.3~2.0mm,常橘红色,内生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分生孢子器不规则,大小不一,多为1室,色淡黄至茶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2.4~3.0μm×1.2~1.3μm。子囊壳茶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0~350μm,深埋在于座组织中,1个至多个,颈细长,黑色,下部色淡,长达600μm,长颈伸出于座顶部。子囊棒状,顶璧增厚,中有孔道,周围有一亮环结构,大小为36~42μm×5.5~7.0μm;子囊孢子8个,成单行或不规则排列,椭圆形,双胞,无色,隔膜处稍缢缩,大小为5.5~11.0μm×3.0~5.0μm。

  检疫处理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苗木、种子、接穗传到无病区。必需从病区调人的苗木,除严格检验外,尚需在萌芽前用3~5°Be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1:l:160)喷施喷洒,或用0.5%福尔马林浸种30min、5%氯酸钠浸苗5min。

  2、抓好产地检疫,在疫区内要彻底清除重病株和重病枝,并及时烧毁,减少侵染源。发病轻者可刮除病皮,涂抹0.1%升汞、10%碱水或401、402抗菌剂(10%甲基或乙基大蒜素溶液)200倍液加0.1%平平加(助渗剂)。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86-49079-1.html

标签:板栗 水果 种植

上一篇:历史悠久的板栗品种?红光
下一篇:板栗果实期害虫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