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和发展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叶、果实及蔓条,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近几年,随着淮北地区太和、界首等县市引种面积增加,这种病害有泛滥趋势。
一、病害症状
发病多从茎蔓幼芽、皮孔、落叶痕、枝条分叉部开始,初呈水渍状,后病斑扩大,色加深,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用手压呈松软状。后期病部皮层纵向线状龟裂,流山清白色粘液。该粘液不久转为红褐色。病斑可绕茎迅速扩展,用刀剖开病茎,皮层和髓部变褐,髓部充满乳白色菌脓。受害茎蔓上部枝叶萎蔫死亡。基部发病,则上部枝条枯死后,近地面部位或砧木部,又可萌发新枝,叶片发病,病部先形成红色小点,外围有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后小点扩大为2~3毫米不规则暗绿色病斑,叶色浓绿,黄晕明显,宽约2~5毫米,在潮湿条件下可迅速扩大为水溃状大斑,由于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秋季产生的病斑呈暗紫色或暗褐色,晕圈较狭。
二、发病规律
该病属细菌性病害,是由单孢杆菌属的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侵染所引起。病菌主要在病枝蔓条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病原细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或春季修剪等农事操作时,借修剪刀、农具传播。由植株的气孔、水孔,皮孔、伤口等侵入,潜育期一般4~6天。据观察,4月上旬老病斑开始复发,病株的伤口,皮孔等出现水溃状小点,5月上中旬为病菌危害盛期,病斑扩大,病斑皮孔中流出大量黄褐色液体,阴雨天气菌液大量溢出,重复侵染连续不断发生。6月份随着温度升高,菌体活动加剧,植株输导组织破坏严重,开始出现萎蔫。8月中旬以后,病株出现好转,感染较轻的植株伤口逐渐愈合,形成溃疡疤,病原菌在此潜伏越冬。该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苗木,接穗等栽植材料和果实。病菌在土壤存活时间一般超过5个月。
此病对幼苗较成林易感染,树龄愈大,发病愈轻。高温条件有利于发病,当气温在20~36℃的范围内,寄主组织表面保持20分钟以上的水湿时,病菌即侵入致病,所以降雨量及降雨时期成为本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
病菌只侵染幼嫩的寄主组织,老熟的器官不感病或不易感病,这与枝梢停止生长或果实定形后,皮组织不再形成气孔,原有气孔逐渐趋向老熟有关。所以摘除夏梢,控制秋梢生长的果园,溃疡病发生显著减少。合理施肥管理和适当修剪,可以减少夏梢的生长,从而显著减轻溃疡病的发生。增施钾肥的发病比单施氮肥的要轻。
三、发病特点
1.与选择品种的关系 据调查和接种实验,一般野生株,雄株、砧木(实生苗)发病很轻,品种中79-3,79-09较感病,79-1,78-16,79-5较抗病,发病率低。品种的感病性,和气孔分布的密度、气孔中隙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2.与林地坡向的关系 据调查,此病均发生在阴坡、半阴坡或山洼谷地的林分中,其中低洼谷地,积水地块发病较重。
3.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该病喜高湿、耐低温,其发生危害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的湿度,阴湿多雨年份发病较重,干旱年份发病较轻。
4.与林分郁闭度关系 该病受害程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提高,密度越大发生的几率越高。
5.与树龄的关系 4~5年牛猕猴桃发病率在20%以上,1~3年生发病率远高于40%,这与老龄树的表皮组织气孔老熟有关。
四、防治措施
1.苗木检疫措施 严禁从疫区引苗,对外来苗木要进行苗木处理。消毒处理方法是:用每毫升含700单位的链霉素溶液加入1%酒精作辅助剂,消毒1个半小时。
2.培养无病苗木 接穗芽条必须从无病区或无病果园选取,若从病区选取,则应作严格的消毒处理。育苗期间,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发现病苗立即拔除烧毁,并喷药保护周围健壮苗木,出售苗木必须严格检查,以防疫情扩散和向外地传播。
3.加强抚育管理,培育抗病品种 在冬季把带病菌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早春结合修剪除去病虫枝、病叶、徒长枝、下型枝等,以减少传染病源。有条件的地方宜摘除夏梢。必须重视选育、培育和栽植抗病品种,逐步淘汰感病品种,从根本上提高优良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
4.药剂防治 收果后或入冬前,结合果园修剪,普遍喷施1~2次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立春后至萌芽前可喷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萌芽后至谢茬期可喷农用链霉素250毫克/公斤,或70%DT平方米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氧氯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掖,间隔10天喷1次;树干上溢出菌脓时,可用农用链霉素300毫克/公斤涂抹病部。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14-09-25 来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70-44918-1.html
上一篇:大棚桃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下一篇:谨防胡桃肉状菌春季危害双孢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