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荔枝蝽防治
2014-09-25   来源:   

    半翅目、蝽科。

    [为害情况]

    荔枝蝽是我国荔枝、龙眼产区最普遍发生为害的害虫。成虫、若虫刺吸幼果果柄、花穗、嫩梢、导致落果、落花、凋萎。遇惊扰时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刺激引起辣痛,射在嫩叶、花穗、果壳上可致局部枯焦。为害依荔枝、龙眼品种熟期开花、抽梢先后而转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盾形,黄褐色腹面敷有白色蜡粉,但越冬后经交尾蜡粉残缺,因此可据腹面蜡粉的完整或残缺区分当年羽化的新成虫或去年越冬后经过交尾的旧成虫。新成虫抗药性强,而旧成虫抗约性弱。雌成虫体形般较雄虫略大,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开裂、雄虫腹部背面末节有一凹下的交尾构造,可用来识别。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中足基部侧后方。

    卵 近圆桶形,多淡绿色、少数黄色,随着胚胎发育渐变灰褐色。卵粒常14个排列成块产于叶片背面。

    若虫 共五龄。一龄时体形椭圆,体色从初孵时的鲜红色渐变深蓝,复眼深红色;从二龄开始体形变长方形,橙红色,外缘灰黑色;三龄虫体长10~12毫米,胸部背面隐约可见翅芽,四龄时体长14~16毫米,中胸背侧翅芽明显,五龄虫体长l8~20毫米,体色较前各龄略浅,翅芽更长,将羽化时体披蜡粉。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4~5节间和5~6节间,各一对。三龄以上的若虫抗药性显著增强,五龄期最强。

    [生活习性]

    荔枝蝽一年只发生1代,以当年羽化,性未成熟的成虫于树冠较浓密的背风面的叶丛背面越冬。翌年3月春分前后恢复活动,在新梢、花穗上取食交尾,交尾时间长,受精率高,所以孵化率高。交尾1~2天后即开始产卵,4~5月间是产卵盛期,至10月上旬仍可见个别卵块。雌虫一生可产卵5~10块,每块14粒,多产在叶背,卵期长短、发育快慢与气温呈负相关,一般7~19天。

    若虫4月初开始孵化,初孵若虫有群集性,经数小时后即分散取食。清明后常见若虫在花果穗上刺为害。若虫有假死性,受惊扰时下坠,但不久又可爬回树上,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若虫盛期常与荔枝花果盛期相遇,为害致严重落花落果。6月间当年新成虫陆续羽化,而去年越冬的旧成虫亦于此期间相继死亡。新旧成虫可以腹面白粉之厚薄、完整或残缺区别。7、8月以后,若虫逐渐少见,新成虫多见于新梢多发的树上取食,补充营养,积累脂肪以备过冬、这期间抗药性强,不宜施药。越冬后,恢复活动,重上枝梢花穗取食交尾的同时,卵巢中的卵子相继发育成熟,体内的脂肪不断转化为卵黄蛋白,此时自然抗药性能显著下降,是进行化学防治施药的关键时机、而且消灭成虫于产卵前,可减少若虫在果期的为害。

    荔枝蝽的天敌主要有平腹蜂和跳小蜂,均为卵寄生,但早春期间自然寄生率不高。蒲蛰龙教授研究了人工繁殖平腹蜂的一整套技术。在荔枝蝽开始产卵期散放到果园中,提高整个卵期的寄生率,用有生力量消灭敌害,又减少了喷药对天敌的杀伤,20世纪60年代已推广到广东省大部分主产区,效果良好。

    越冬期间的荔枝蝽成虫多集中于浓密树冠的东南面。遇10℃以下低温时会因冷冻而麻痹,此时如突然用力颤动树枝,荔枝蝽落地后不易起飞,可集而杀之。

    [防治措施]

    ①生物防治 订购人工繁殖的平腹蜂,在早春荔枝蝽介始产卵期,分两批散放到果园中,效果良好。如果期间还有毛虫、卷叶虫等发生为害,可同时散放松毛虫赤眼卵蜂取代喷药。

    订购寄生蜂蜂量及有关技术可与广州市天河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生物防治室联系。

    ②化学防治 3月份春季回暖时勤到果园检查,发现荔枝蝽开始交尾,即组织安排喷药。药剂宜选用90%敌百虫结晶500~800倍1次,但尽可能连片同时进行,防止蝽往复逃避药剂迁飞。若虫虫口密度高的植株,可在三龄前再喷药挑治1次。树冠中等大小的植株喷药液量约7.5~10千克。

    ③人工防治

    采摘卵块 根据具体条件,如新植的幼树,树冠尚矮小期间可采集卵块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可自制:取一脸盆,盆中放水,水面滴一层煤油,另取一个碗放入盆的正中央,将采集的卵块放入碗中),让小荔枝蝽爬出时跌落在浮有煤油的水中。而寄生蜂则可飞回果园。

    捕杀若虫 利用若虫的假死性、可自行制作网兜兜捕,或直接扫落于地面聚而歼之。

    温度低于10℃时,选越冬成虫比较集中的植株,突然敲击、颤动树枝,将冻麻跌落的越冬成虫集而杀之。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69-43153-1.html

标签:荔枝 水果 种植

上一篇:荔枝金龟子病的防治方法
下一篇:荔枝茶材小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