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青枯病等。主要虫害有: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其中属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有三种: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环腐病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防治方法:
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地下茎基部、块茎、匍匐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酷似花椰菜。幼薯则整个变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癌瘤的数目、大小,因品种的感染性、感病的迟早、侵染点的多少和发病程度而异。癌肿初为白色,色亮,见光后渐为绿色,最后变褐至黑色,腐烂。高感品种茎、花梗、花萼、叶背可长出无柄、有主脉无分脉的丛生小叶。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省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
(3)重病地不宜种马铃薯,一般病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6)及早施药防治。坡度不大、水源不方便的田块于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浇灌;在水源不方便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20%三唑酮乳抽2000倍液,每次亩喷好的药液50~60升,有一定防治效果。
马铃薯早疫病
幼苗被害形成立枯,造成死苗。成株期以叶片发病普遍而重。叶片发病多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初时叶片上形成褪绿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至暗褐色,边缘多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病斑中部具有明显的同心突起轮纹。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叶柄病斑椭圆形,深褐色至黑色,有轮纹。病斑大时引起叶片垂萎、枯死。茎部也易发病。茎部尤其是多在分枝处发病。病斑椭圆形、长梭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稍下陷,轮纹不明显,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茎秆、枝条易从病斑处折枝断杈。果实发病多发生在果蒂附近,产生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30毫米凹陷的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褐色,轮纹明显,上面布满黑色霉层。病斑部较硬,一般不腐烂,后期有时从病斑处开裂。马铃薯有时还能为害块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色,略凹陷,边缘清晰的病斑。病部可深入皮下半厘米,薯肉变褐色,后期干腐。
防治方法:
(1)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
(2)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1∶1∶150的波尔多液、80%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根据发病情况5~7天喷洒一次,共喷3~4次进行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以阴雨季节为害严重。叶片受害,首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呈黑褐色焦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边缘产生一圈白霉,叶背更为明显,严重时变成焦黑,发出腐败臭味。薯块受害病斑稍下凹,灰褐色,切开可见有深浅不一的锈褐病斑。
防治方法:
(1)是选用抗病或无病品种;
(2)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陛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马铃薯苗期和开花初期喷1000倍植物动力2003,可明显减轻病害的为害。
马铃薯黑胫病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色腐烂。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发病,一般株高15~18厘米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黑腐烂。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同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种薯生产基地,生产健康种薯。种植者应选用健康种薯;
(2)拔除病株,同时清除病薯;
(3)入窖及播种前,淘汰茎脐部变黑的块茎。播种前催芽和切块时,发现病薯立即淘汰,并对切刀严格消毒,用5%的高锰酸钾液浸泡切刀。最好采用整薯播种;
(4)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马铃薯,以减少植株发病率;
(5)收获、运输过程中,应防止薯皮擦伤。贮藏前使块茎表皮充分干燥,贮藏期间注意窑内通风,防止薯块表皮出现水湿导致发病;
(6)药液浸种: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取出晾干后播种。
马铃薯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毁灭性。高温、多雨会促使发病,田间积水发病严重。病株先在下部叶片尖端凋萎,4~5天后全株茎叶萎垂死亡,但茎叶仍保持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切开薯块或近地面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用力一挤,可压出白色粘液。
防治办法:
(1)选无病田块留种和选用小种薯、整薯播种,一可减少病菌传播,二可发挥顶端优势;
(2)大薯播种要合理切块,刀具要水煮或轮用25%酒精消毒。切忌连作,避免与其他茄科轮作,可与禾本科、豆科作物轮作。
(3)发现病株及时带到田外烧毁。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严防病菌随流水传播。
马铃薯主要虫害
马铃薯块茎蛾
此虫严重为害田间和仓储的马铃薯。在田间为害茎、叶片、嫩尖和叶芽,被害嫩尖、叶芽往往枯死,幼苗受害严重时整株枯死。幼虫可潜食于叶片之内蛀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呈半透明状。在马铃薯贮藏期为害薯块更为严重,幼虫在块茎内部蛀食,造成弯曲隧道,蛀孔外有深褐色粪便排出,严重时整个薯块为之蛀空。
防治方法:
(1)严格进行检疫;
(2)选用无虫种薯,避免与烟草等茄科作物长期连作,进行中耕培土,避免薯块外露;
(3)掌握各代盛孵期进行大田喷药,药剂可用敌杀死或锐劲特。
二十八星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成虫、幼虫均能啃食马铃薯叶肉,残留表皮,形成半透明状;严重时,全田焦枯,植株干枯而死。成虫有假死性,半球形,黄褐色,前胸背板多有4个小黑点。两个翅鞘上共有28个星状黑斑,表面密生黄褐色短绒毛。幼虫淡黄色,体背各节有6个枝刺,枝刺基部有淡黄色的斑纹。1龄幼虫有群集性,2龄后分散危害,龄期增加,食量增大。
防治办法:
(1)成虫盛发时,利用假死进行人工捕杀,并摘除卵块。
(2)幼虫分散危害前,每亩用90%敌百虫75克或80%敌敌畏100克或50%辛硫磷50克,分别对水75千克喷雾。喷洒时务必向叶背喷洒。
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
防治方法:
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克,3%辛硫磷颗粒1.5~2千克,拌在50千克细土或沙里,于伏、秋耕时或播前施入犁沟内,打耱或播种复土。在成虫盛发期,对害虫集中的作物或树上,喷施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2014-10-10 来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55-336707-1.html
上一篇: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烂种原因与防治
下一篇:两个国审马铃薯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