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在一般年份减产20%左右,重发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近年来晚疫病已成为本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制约因素。
1 致病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 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五色、无隔、多核。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从寄主的气孔伸出,五色,有1~4个分枝,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五色、单胞、卵圆形。顶端有乳突,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后能产生6~12个肾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片刻后,萌发产生芽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有性世代卵孢子,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2 致病特征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幼茎和叶柄也可感染呈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感病,初生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或烂掉。
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存活。种薯带菌播种后,病菌的菌丝随着种薯发芽而活动,逐步从病薯侵染幼芽,随幼芽出土(重者在幼芽期,就变黑死于土表之下),病菌沿寄主皮层内组织向上蔓延,形成寄主组织的条纹状褐化,后期在形成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靠风、雨、流水在田间传播蔓延,遇到合适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叶片上产生典型病斑,形成了田间的中心病株,进而继续侵染、生产孢子囊再传播、再侵染。病菌侵染叶片多是从气孔或直接穿入表皮。侵染块茎(薯块)多是从伤口、皮孔、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形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
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4 发病条件
4.1 品种和种薯 种薯选用不严,带菌的块茎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种容易感病。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叶片表面气孔数目多的品种也容易感病。由于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未选用抗病品种,又未严格精选种薯,致使带菌病薯成为种植的初侵染源。
4.2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是决定侵染的主要条件。孢子囊产生的适宜温度是18~22℃,游动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是10~13℃,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是15℃以上,游动孢子萌发适宜温度是12~15℃,菌丝在寄主体内生长适宜温度是20~23℃。孢子囊产生的合适湿度是90%,在95%以上时最盛。根据以上条件,在空气潮湿、温暖多雾、阴雨天多时,易发病、易流行。
4.3 耕作制度 马铃薯晚疫病可侵染番茄,番茄晚疫病也可侵染马铃薯。马铃薯与番茄连作、邻作以及重茬有利于病菌积累与传播,可增加晚疫病发生或加重发病程度。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病无病种薯 选用抗优良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经济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引进不带晚疫病的种薯。
5.2 建立无病留种地 为此建立无病留种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5Km以上;对于马铃薯新种植区,无病种薯就更为重要;挑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来源,但是,即使切块检查也不能完全消除病薯,所以还要进行种薯处理。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部分病菌,推迟晚疫病的发生20天,降低病情指数约50%。100kg芽块用25%甲霜灵100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或每亩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250g,配成颗粒剂(含药量1%~2%)。
5.3 合理轮作 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缺乏,而且能减轻病虫害。马铃薯忌重茬和与茄科类作物连作,而适宜与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与这些作物轮作,没有共同病害,营养类型也不相同,有利于前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马铃薯与其他作物最好实行3~5年的轮作制,才能起到减病虫害和调节土壤养分的作用。
5.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核心是消灭杂草,中耕培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为此应强化以下管理措施:适当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在幼苗阶段以早铲早趟,深松垄沟,浮耥浅上土为主;发棵阶段在铲耥同时逐渐加厚培土,消灭杂草,使土松地热;结薯阶段在封垄前深松垄沟,高培土,防止块茎外露,避免外伤和晚疫病菌侵入引起腐烂。
5.5 及时防治 在大田马铃薯植株现蕾封垄时,应对茂密、湿度高、开花的感病品种田,定点检查,当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控制向四周蔓延扩大病区。进入初花期后,在晚疫病易发阶段,应定期(7~10天1次)采用瑞毒霉、薯瘟消、百德富等新药对水45kg/公顷手动喷雾或者对水10kg/公顷机动喷雾防治。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4-10-10 来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55-336701-1.html
上一篇:稻茬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
下一篇:不同种类农药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