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马铃薯软腐病
2014-10-10   来源:   

  〔病原菌学名〕Rhizopus stolonife (Fr.) Lind., R. arrhizus 和R. spp. 

  〔寄主作物〕马铃薯、甘薯及多种蔬菜。 

  〔病害诊断〕主要在生长后期、贮藏期对薯块为害严重。受害块茎初在表皮上显现水浸状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并向内部扩展,呈现多水的软腐状。腐烂组织变褐色至深咖啡色。组织内的菌丝体开始白色,后期变为暗褐色。湿度大时,病薯表面形成浓密、浅灰色的絮状菌丝体,以后变灰黑色,间杂很多黑色小球状物(孢子囊)。后期腐烂组织形成隐约的环状。湿度较小时,可形成干腐状。 致病菌为匐枝根霉菌。病菌菌丝体发达,无隔,匍匐菌丝弓状弯曲,与基物接触处产生假根。孢子囊梗直立、不分枝,1~10根丛生于假根上,淡褐色,顶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黑褐色,内生很多球形、无色的孢囊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是典型的腐生菌,分布环境广泛,可在多汁的蔬菜残体上或贮藏器官上以菌丝状态腐生存活。条件适宜时,随时生长,产生孢子囊,散出孢囊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扩散。病菌只能由伤口或生活力极度衰弱的部位侵染。病菌侵入以降解细胞壁中间层为特征,分泌果胶酶,引起病部组织细胞迅速解体而软化腐烂。 本病在20~40℃温度下均可发展,以23~28℃为适,配以80%以上的相对湿度,病害易于发生。低温情况下,病菌生长明显受抑制。薯块收获和贮运期间造成伤口多,则遭受侵染几率和比率高百病重。贮藏过程中温度过高、通风不良而湿度过大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 (1)收获期田间勿过多灌水,保持薯块适度含水量和较高的伤愈能力;收获时尽量避免块茎上造成机械伤,减少侵染。 (2)防治地下害虫,减少块茎伤口。 (3)贮藏入窖时,可用消毒剂(如代森锰锌、混杀硫等)处理薯块。 (4)入窖前,将薯块在≥2.5℃下预冷,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 (5)窖贮时,注意搞好通风,降低湿度,缓解病害侵染和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55-336348-1.html

标签:马铃薯 蔬菜 种植

上一篇: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下一篇: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