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枯萎病又称黄瓜蔓割病,俗称死秧子,各地均有发生。在重茬的保护地内,枯萎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中威胁最大的病害。
1.症状识别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初时中午可见植株中、下部叶片的缺水状萎蔫,早晚叶片尚可恢复正常,翌日中午再次萎蔫,且萎蔫叶片不断增加,逐渐遍及全株叶片。叶片萎蔫、恢复,如此反复,少则2?3天,多则5?7天萎蔫叶片再不能恢复。此时,植株茎蔓基部临近地面处变褐,水浸状,随之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或略带粉红色的霉状物。有时病部溢出少许琥珀色胶质物。几天以后,病部开始干缩,最后病部表皮纵裂如麻。此时整个植株萎蔫而死。剖视病株茎蔓可见维管束呈褐色,这是区别枯萎病与其他病害造成死秧子的特征依据。
2.病原Fusariumos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Owen称尖镰抱菌黄瓜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产生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梭形,顶胞 圆锥形,底胞有足胞,无色,有1?5个隔膜(多数3?4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无隔膜。菌丝中段或顶部细胞能形成厚垣孢子。老熟菌丝可聚集形成拟菌核。病菌可侵染多种植物,有明显生理分化现象,在瓜类上有4个专化型。
3.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拟菌核在土壤、病株残体及未经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有顽强的生活力,病残体分解后病菌仍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之久。厚垣孢子、拟菌核抵抗力更强,甚至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旧存活。种子内外均可带菌,虽然种子带菌仅为0.14%?3.3%,但可通过种子的调运远距离传播,对无病区、无病棚、室是不可忽视的最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由根部的伤口侵人,也能直接从侧根分权处或根尖端细胞间隙侵入。侵入后,病菌逐渐穿透薄壁细胞最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定居、发育,堵塞导管,或病菌分泌的毒素使导管细胞中毒,影响导管的输水机能,致使植株萎蔫枯死。病菌有潜伏侵染现象,即幼苗可被侵染但不表现症状,待定植后遇适宜条件时才表现症状而发病。 枯萎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侵染菌源数量密切相关,土壤温、湿度对发病影响更大。温度8?34℃范围内均可发病,适温24?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易发病。土壤温度15?20℃,土壤含水量忽高忽低,不利于根系生长和伤口愈合,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故发病重。黄瓜重茬有利于土壤中病菌积累,病情严重。因此,生产上表现为老菜区比新菜区病重,使用多年的温室、大棚比新温室、大棚病重。土壤偏酸性、土质黏重、地势低洼、偏施氮肥、施用生粪或未腐熟粪肥、地下害虫和线虫多时,均有利于发病。黄瓜品种对枯萎病抗性有差异。
黄瓜桔萎病
2014-10-10 来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115-333350-1.html
上一篇:黄瓜生理病害典型症和相似症-花打顶
下一篇:遮阳网覆盖在黄瓜无公害生产上的应用